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钢轨上的“毫米人生”
本报通讯员 王泓清
2025年04月16日
字数:1369
版次:03
  晨光刺破黄土高原的薄雾,老牛湾站的铁轨上泛起金属特有的光泽。早上9时,随着“天窗”作业命令的下达,早已做好准备的新朔铁路老牛湾线桥工区业务指导员李凯林,迅速提上道尺、背上工具包,带领工友开始当日的设备巡视检查工作。
  走到一处钢轨接头处,李凯林俯身趴下,脸颊紧贴钢轨,目光专注地扫视轨面。“只有趴得够低,才能看清钢轨的平滑度。”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十米弦绳指导两名年轻员工测量数据。这位“技术大咖”,已经在钢轨间“较真”了19年,凭借这股认真劲儿,李凯林先后荣获“‘国家能源杯’智能铁路运输技能竞赛线路工个人项目一等奖”、2024年度国家能源集团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这里疑似有夹板裂纹,需要进一步确认。”9时35分,在检查一处钢轨接头时,他拿着检查锤对夹板敲敲打打,通过听音辨别出疑似隐患,立即组织现场确认,并安排工友做好记录。
  老牛湾站是大准铁路煤炭外运途经车站,周边地理环境复杂,线路冻害多、维修频率高。老牛湾线桥工区负责对管内22.8公里正线、2股站线、16组道岔、6座桥梁、6座隧道、35组涵洞的维修养护工作。李凯林对工区管内复杂的线路状况和设备如数家珍,哪里是薄弱部位,哪里该重点查看,他的脑海中总有一幅“设备巡检图”。
  线路检查是每个工务人的基本技能,也是最考验功底的一项技能。李凯林手持道尺,每隔6根轨枕一俯身,不断重复弯腰、放尺、读数、站起的动作。他仔细测量每一寸铁轨,检查钢轨的磨损情况、轨距是否符合标准、线路是否有下沉或变形等问题,并在记录本上精确写下检查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这块儿轨枕枕盒有翻白”“前方线路高低不好”……李凯林一旦发现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明确指出,确保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处理解决。一天下来,他要弯腰上百次,行走距离接近2万步。
  “线路的标准轨距是1435毫米,允许误差范围是+6、-2,每个数据都是用毫米计量。轨距要是有偏差,列车跑起来就不稳,小则影响行车舒适度,大则可能酿成大祸。”李凯林的手指熟练地在道尺上滑动,调整着刻度,嘴里还不时念叨着测量的注意事项。他深知,在工务专业领域,轨距的精准测量是保障铁路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必须全神贯注,力争做到数据精确无误,因为每一次测量都是对铁路安全的一次郑重守护。
  “巡检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眼力、体力、技术兼备,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才能确保线路设备安全。”李凯林说道。多年来,他不仅练就了“火眼金睛”,还主动将工作方法和经验倾囊传授给工区的青年员工,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李师傅”。
  工务人的“战场”就在那一根根2.5米长的轨枕之间。春融翻浆、夏季胀轨、冬冻防断轨……每个季度都有新难题从道床缝隙中冒出来。对工务人而言,挑战一个接着一个。
  李凯林常说工务工作者就像是“钢轨医生”,他们的“听诊器”是重达30斤的轨检仪,“手术刀”是撬棍,开具的“药方”得精确到毫米。
  2024年,面对老牛湾车站东西岔区无缝化改造工程这一艰巨任务,李凯林挑起了制订计划、组织员工利用集中修进行线路改造的重担。施工现场,随处可见他忙碌奔波、步履匆匆的身影。他眼神专注,时刻留意着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核对每一组数据,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细微之处。经过艰苦奋战,无缝化改造工程圆满完成,轨道不平顺的出分率大幅降低,TQI从原来的13.8降至10.2,线路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了质的提升。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