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七彩织就金色梦
—— 探寻贵州织金公司的发展路
本报记者 单素利 通讯员 乐文毅
2025年04月08日
字数:2493
版次:01
  
  一粒种子,如何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贵州织金公司给出了答案。
  织金公司的前身是贵阳电厂。1927年9月10日,贵阳电厂首台75千瓦机组在贵阳武侯祠遗址发电,点亮了贵阳第一盏电灯。
  原贵阳电厂于1957年搬迁至南明河上游赤马殿,历经2次搬迁、8次更名、11次扩建,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电厂。解放战争时期,全厂职工和家属全部搬到厂里,成立护厂大队,手持刀枪和一切能用的武器,昼夜巡逻,与企图毁掉电厂的国民党军队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誓死护厂,终以一片光明、万家灯火迎接贵阳的解放。
  抚今追昔,有着红色基因传承的织金公司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经风雨,但不忘初心,始终用责任和担当守护光明和温暖,为贵阳市源源不断输送着光和热,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故土难离情怀深


  雷历的祖籍是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父亲50年代在贵州省工业厅工作,随后到了原贵阳电厂。
  从小听父亲讲述电厂的故事,成长过程中目睹了父辈对待工作的专注、认真、执着与奉献。耳濡目染中,雷历心中烙下了红色的“根”与“魂”,那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敢于斗争的“拼搏精神”。
  原贵阳电厂的大多数职工是在上世纪70年代响应祖国号召,从全国各地来贵州投身三线建设的外地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子承父业、孙承祖业,甚至还有一家四代都在电厂工作的家庭。几十年过去了,大家在这里结婚生子,安家落户,早已把电厂当作了自己的家。
  当原贵阳电厂的职工得知2013年下半年就要到织金县八步镇去异地迁建“织金电厂”时,大家一时接受不了。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八步镇距离贵阳市120公里。告别家人,远离城市,前往高寒地区偏远的山村。这里熟悉的厂区、朝夕相处的同事、检修过的设备以及办公室的各种资料、实验室里的仪器……有太多的不舍与留恋。
  尽管内心有着太多的顾虑,但面对每一次是否自愿到新电厂上班的调研问卷时,大家又毫不犹豫地填上了“愿意”两个字。因为他们觉得应该参与进去,他们的父辈属于贵阳电厂,而他们今天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建设新电厂,他们相信一切的困难都能克服!
  2012年5月21日21时21分21秒,原贵阳电厂机组最后一次按下了紧急停止的红色按钮,这座运行了85年的电厂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异地建厂百战多


  背井离乡,从繁华的省城到百里外的织金县八步镇工作生活,不难想象,大家要做出很多牺牲。但作为贵电人,他们有着顾全大局的意识和以厂为家的情怀。
  织金公司一期项目于2013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2×66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国庆节期间,当时担任综合管理部主任的陈源纯与4名职工赶赴织金县八步镇基建现场,负责基建期100余人的食堂、宿舍楼筹建等工作。
  由于第一栋宿舍楼还处在建设期,部分职工只能住在周围农户家中,基建项目部人员也只能住在一栋3层楼内,一个房间七八个人,吃饭通常是20多个人围着一个圆桌,一盆菜端上来,一人夹一筷子就没了。
  困难无处不在。贵阳与织金两地相距120公里,当时乘坐火车再转乘汽车或是直接乘坐汽车,都需要近6个小时,若出现交通不畅,时间可能会延长到12个小时。在第一批创业者中,他们大多都是两周才能回一次家。
  2014年,织金公司1号、2号机组进入基建建设和生产筹备阶段。基建期间,面对缺少灰硫运行生产相关资料、运行人员多为转岗人员的实际,作为灰硫专业运行专工的王惠佳克服重重困难,自行编写了灰硫运行培训教材,每天组织灰硫运行人员开展理论培训,并带领他们到多家同类型电厂进行学习,切实提高了运行人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技能。
  2015年,织金公司1号、2号机组进入设备安装、分布试运和调试紧要阶段。王惠佳2个月没有回家,完成了灰硫运行规程和图纸编制、设备标识标牌的梳理和挂牌、技术台账建立等基础工作,并带领运行人员全程参与灰硫设备安装、分布试运和调试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不断提高设备安装的质量和可靠性,为机组顺利投产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1月,织金公司1号机组投产运行。同年9月,2号机组转入商业运行。


砥砺前行景象新


  2023年8月1日,对于织金公司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日子,一起事故让全体干部职工士气大降。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新一届领导班子赶赴现场查问题、找痛点,认真制定清晰的治企方略和改革措施,目标明确、靶向发力。
  2023年9月16日,织金公司发布领导班子十大守则,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全员做出的庄严承诺;9月27日,发布安全生产十大禁令;10月1日,正式执行,稳定安全生产态势的举措犹如定海神针。
  基层部门迅速响应。运行部建立《运行精益化管理标准实施细则》,做好岗位大练兵,依托仿真机强化落实。燃料部对所辖煤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实行精益化管理,实现智能一体化管控;建立配煤掺烧整体模型,增加低热低硫煤的供应和掺烧;推进辅机脱硫、输煤设备重点技改项目攻关,一项项工作掷地有声、成效显著。
  2024年上半年,织金公司因机组可靠性不足造成电量欠发,经营亏损。领导班子及时分析研判,严格落实“两增两降两控”方针,将绩效考核细化到班组、个人,优化以计划为龙头的大营销体系和“五位一体”配煤掺烧模式,搭建配煤掺烧模型,紧盯目标、严控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具体措施纠偏修正,充分发挥等级检修成效,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逐月递进。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
  2024年7月,织金公司月度发电量3.16亿千瓦时,打破了持续低迷的生产局面;8月,月度发电量4.06亿千瓦时,创投产以来单机历史新高、省内60万千瓦级单机发电量最高,首次单机运行实现月度盈利目标;9月,月度发电量7.38亿千瓦时,对标五大三同机组排名第一;10月,在火电计划电量下调的形势下,月度发电量6.32亿千瓦时,再次对标五大三同机组排名第一,月末经营净现金流转正,摘掉了“双赤字”帽子;11月,累计收煤43.91万吨,同比增加8.75万吨;截至12月,年累计完成发电量61.55亿千瓦时,实现扭亏为盈。
  今年一季度,织金公司扎实开展能源保供、提质增效、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工作,完成发电量19.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3%,综合煤耗同比降低11.88克/千瓦时,利润同比增涨超6千万元,顺利实现首季开门红。
  “与电厂共存亡,一分钟也不能停电。”75年前,原贵阳电厂老一代电力人发出这样的铮铮誓言,他们做到了;“爱厂奋进、争气增光”,75年后,织金公司新一代电力人做到了。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