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魂”
2025年03月27日
字数:1421
版次:04
◎贾寓然
出于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我翻开作家肖江虹的同名中篇小说,它描绘了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故事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唢呐演奏在民间红白喜事中极为普遍。普通人家通常请四台唢呐,家境富裕的能请八台,而最为隆重的,是在白事上领奏的《百鸟朝凤》,唯有德高望重之人,才有资格在离世后享用,这是对逝者至高无上的尊敬与荣耀。
在黄河岸边的那一片土地上,焦三爷是有名的唢呐匠人,想拜入他门下的人不少,能被他收为徒弟的人却不多。游天鸣为了完成他父亲的心愿,拜入焦三爷门下,苦心求学。唢呐这门技艺,依赖于师父的口口相传,在那片芦苇丛中、河湾边,常出现师徒教学的场景。一支唢呐,能吹出上百种鸟儿的叫声;一支唢呐,能吹出人生的喜与悲。焦三爷带着小徒弟天鸣和蓝玉在林子间倾听,数一数有几种鸟叫声,既有布谷鸟的“布谷”声,又有燕子的“喳喳”声……焦三爷随手摘了一片叶子,用手一握,吹出金丝雀般明亮悦耳的声音,林中立即有了鸟儿的回应,简直神乎其神。《百鸟朝凤》是曲名,一般一个师父只传一人,几经磨炼,天鸣终于从焦三爷手中接过传承的担子。但是,传承之路难以为继,传统的唢呐被新兴的西洋乐器冲击,并且毫无还手之力,人们对唢呐匠不再敬重,对规矩不再敬畏,家有喜事,请唢呐匠来演奏连基本的师礼也不再行了,师兄弟们为了生计,纷纷改了行,抛弃了最初的信念。站在这个路口,天鸣迷茫了,他答应过师父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可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他不知道。
当游家班最后一次出活后,天明去看望焦三爷,三爷的一席话道出了唢呐匠人的精神内核,他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只有把唢呐吹进自己的骨头缝里,这门技艺才能传承下去。”他忘情地吹着唢呐,醉在酒里,也醉在唢呐的神韵里。
故事的最后,在火庄村长的祭礼上,焦三爷拼尽生命最后的力气再次吹响了那曲《百鸟朝凤》,那一曲仿佛是唢呐在时代洪流中的悲叹,在呜咽声中做着最后的挣扎。
合上书,眺望城市灯火通明的街道,回想起故事里的画面,遥远得好像另一个世界。唢呐本是生命终结的见证者,如今却一步步走向自身的衰落。我们总是对生命的消逝避而不谈,对文化的消亡视而不见。一如渐渐远去的唢呐声,还有人们渐渐淡忘的过年习俗、传统礼仪……比起回首重拾,我们更乐意抛开一切往前看。许多的传统文化在流逝,当我们被新鲜事物吸引,是否想过,新鲜过后,它们能给我们留下什么?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魂又在何方?其实,唢呐魂又何尝不是传统文化的魂呢?所有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艺人,他们并不排斥任何有助于文化传承的尝试,当他们在竭力阻止文明悄然走向衰亡时,得到的却是这个时代的忽视。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文化自信在多个重要场合被着重提及。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害怕谈论生命的流逝,那是我们学会了对生命的尊重。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轻视传统和精神的衰落,那是我们真正学会了对自己尊重。(作者单位:辽宁热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