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司:创新引领赢未来
2025年03月27日
字数:2885
版次:01
2月19日21时,本应宁静的夜晚却显得热闹非凡——河北公司龙山电厂集控室内人头攒动,工作人员个个表情严肃。当“试运行全面成功”的消息传出时,现场瞬间被喜悦笼罩,大家脸上满是欣慰与自豪。
至此,全国首套600兆瓦机组抽汽熔盐储能项目成功完成满容量顶峰试运,这一成果进一步验证了项目技术的可行性。抽汽熔盐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环保的新型储能方式,具有响应速度快、寿命长、维护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对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从全国首套600兆瓦机组抽汽熔盐储能项目的成功试运行,到智能发电平台的突破性构建,再到海水淡化等多元创新成果的落地……在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河北公司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
突破传统谋转型
近年来,河北公司以国家能源集团“1331”科技创新战略为指引,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和“加快数字化转型”作为主线任务,结合资源禀赋实际,全力打造更清洁、更高效、更智慧的新型现代化电力企业。
公司以紧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紧跟集团公司重大项目、紧接国家级研发平台为路径导向,拿出“非我不可”的担当、深耕“非常必要”的领域、坚定“非干成不行”的决心,深度融入能源行业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需求导向,突出场景牵引、供需结对,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说来不易,实干更难。火电企业大都属于传统能源,近十几年来技术迭代少,产业革新变化弱,纵使有些新应用,也是属于辅助性的边角创新、小改小革,与颠覆性、根本性创新不太沾边。”河北公司科技信息部主任李健对于前路既怀着希望又充满感慨。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河北公司加大现有机组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提高机组深度调峰能力,以适应新发展形势下电网需求特点。秉持资源利用最大化、技术路线最适用原则,坚持“一厂一策、一机一策”,充分挖掘各种技术路线的优势,避免出现全面改造、过度改造等现象。同时,结合实际开展燃煤机组典型灵活性改造技术路线实施效果评估,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典型类型机组的灵活性改造技术指导路线。
实施“亚临界/超临界煤电机组深度灵活调峰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开展“火电机组频繁启停条件下寿命管理与深度调峰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冷端优化节能研究”和“供热梯级利用改造”……涉及七大领域19个具体课题研究和改造实施项目同步推进,也让原本的“小打小闹”变成了如今的“大开大合”。
仅2024年,河北公司完成科研经费投入1.7亿元,同比增长2300余万元,申请发明专利32件,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打破质疑求革新
“河北的一家电力企业实现控制系统智能化了?”“这是真的还是仅仅做做数据啊?”回想起几个月前的质询风暴,河北公司定州电厂科技信息主管吴志刚依然有些激动和兴奋,“系统投运后的第二天,手机电话、微信留言不断,有请教的,有怀疑的,也有想进一步合作的,反正就是一个字——‘牛’。”
“电厂未来的趋势必须是少人化、无人化和完全的智能自动化。减少操作就是减少人为失误,以大数据形式模拟出每一次最为稳妥的操作,最终实现‘无人值守’和‘黑灯电厂’。”河北公司发电专业高级工程师、集团公司“卓越科学家”王祖林自信地描绘着企业的未来。
彼时,智能化火力发电厂建设尚无先例,不同型号、不同要求、不同规范的设备和当下网端频繁的负荷调整、机组启停、实时优化控制等要求,人为操作是必行之事和必要之举。在项目推进初期,质疑的声音如同寒冰般刺痛了技术人员的心。频繁的自动解除、手动干预,仿佛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挡在技术人员面前。
在探索智能发电平台的构建之路上,网络架构设计与应用承载环境的革新是核心问题“。网络架构是技术的生命线,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直接威胁到DCS系统的稳定运行。”吴志刚在一次深夜的讨论会上强调,灯光下的每一张面孔都显得格外凝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决定搭建一个高度仿真的测试环境,模拟各种极端情况下的网络表现。到了应用承载环境的设计上,要将专有云技术首次融入智能发电领域。“我们打破了芯片架构的界限,实现了异构资源的无缝对接与高效管理。云平台的弹性扩展、高可用性以及灵活部署的特性,让智能化应用能够像插件一样,根据需要快速部署、轻松扩展。”吴志刚说。
打铁趁热,快马加鞭。河北公司以此次尝试为契机,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先后实现了智能发电平台、制粉系统自主启停、全过程的自主控制自主决策等多项重点关键技术“零”的突破,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10项,形成了《无人工干预运行机组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范》企业标准。2023年10月,行业内首次面向无人值守的智能发电平台被成功搭建;2024年11月6日,面向无人值守的燃煤发电智能控制系统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
在技术研发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国内首次实现燃煤机组全程自主控制及自主决策,构建了复杂生产流程自主运行技术体系,从根源上颠覆了传统燃煤机组运行模式,树立了火电机组运行的全国标杆,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多元创新促发展
2月10日,河北公司沧东电厂已累计对外供水超1亿吨。一家本应取水用水的企业,却独树一帜、逆势而行,将渤海之水取来“淡化”,再还水于民、惠及社会。这一创举依靠的就是创新。
“通过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海水淡化设备日均可产淡水5.75万吨。日产1.25万吨的3号海水淡化设备是自主研发,且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化海水淡化设备,目前我们已掌握了万吨级海水淡化的8项核心技术、创造了8项全国第一,获得20项技术专利。”沧东电厂运行部化学主管王丙贵介绍,“海水淡化不仅满足了企业自身用水,也为渤海新区提供了高品质淡水资源。”
科技创新不能止于项目研究和科研数据,更要向能效上问路、在发展中前行。
衡丰电厂推动污泥掺烧项目,将城市难以处理的污泥“变废为宝”,年可处理量超1万吨,创效500万元;沧东电厂深度调峰AGC协调燃烧优化技术实现机组自动化调整,年创效1300余万元;所辖火电企业全部完成废水零排放改造,实现污水对外零排放,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城市清洁贡献央企力量。
河北公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坚定“创新型”战略取向,持续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在智能灵活发电、掺氨燃烧、熔盐储能、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强化校企合作,与新能源院、电科院、海康威视等科研院所深度交流,在基础研究、未来产业培育等方面实现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平台开发、仿真验证、现场试验、工程示范应用协同创新。重点围绕智能智慧电站、安全灵活高效煤电、海水淡化等方向开展专项攻关,已完成7个项目启动实施、8个工程示范建设和15个科技项目验收,为公司自有科技成果的全面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科技引领发展,创造成就未来。河北公司将继续聚焦能源保供、绿色转型,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火电厂低碳化、智慧灵活高效电站、掺氢掺氨燃烧等方向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在数字化转型、AI+、基础研究和未来产业培育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谋划并实施一批科技项目,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至此,全国首套600兆瓦机组抽汽熔盐储能项目成功完成满容量顶峰试运,这一成果进一步验证了项目技术的可行性。抽汽熔盐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环保的新型储能方式,具有响应速度快、寿命长、维护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对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从全国首套600兆瓦机组抽汽熔盐储能项目的成功试运行,到智能发电平台的突破性构建,再到海水淡化等多元创新成果的落地……在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河北公司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
突破传统谋转型
近年来,河北公司以国家能源集团“1331”科技创新战略为指引,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和“加快数字化转型”作为主线任务,结合资源禀赋实际,全力打造更清洁、更高效、更智慧的新型现代化电力企业。
公司以紧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紧跟集团公司重大项目、紧接国家级研发平台为路径导向,拿出“非我不可”的担当、深耕“非常必要”的领域、坚定“非干成不行”的决心,深度融入能源行业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需求导向,突出场景牵引、供需结对,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说来不易,实干更难。火电企业大都属于传统能源,近十几年来技术迭代少,产业革新变化弱,纵使有些新应用,也是属于辅助性的边角创新、小改小革,与颠覆性、根本性创新不太沾边。”河北公司科技信息部主任李健对于前路既怀着希望又充满感慨。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河北公司加大现有机组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提高机组深度调峰能力,以适应新发展形势下电网需求特点。秉持资源利用最大化、技术路线最适用原则,坚持“一厂一策、一机一策”,充分挖掘各种技术路线的优势,避免出现全面改造、过度改造等现象。同时,结合实际开展燃煤机组典型灵活性改造技术路线实施效果评估,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典型类型机组的灵活性改造技术指导路线。
实施“亚临界/超临界煤电机组深度灵活调峰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开展“火电机组频繁启停条件下寿命管理与深度调峰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冷端优化节能研究”和“供热梯级利用改造”……涉及七大领域19个具体课题研究和改造实施项目同步推进,也让原本的“小打小闹”变成了如今的“大开大合”。
仅2024年,河北公司完成科研经费投入1.7亿元,同比增长2300余万元,申请发明专利32件,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打破质疑求革新
“河北的一家电力企业实现控制系统智能化了?”“这是真的还是仅仅做做数据啊?”回想起几个月前的质询风暴,河北公司定州电厂科技信息主管吴志刚依然有些激动和兴奋,“系统投运后的第二天,手机电话、微信留言不断,有请教的,有怀疑的,也有想进一步合作的,反正就是一个字——‘牛’。”
“电厂未来的趋势必须是少人化、无人化和完全的智能自动化。减少操作就是减少人为失误,以大数据形式模拟出每一次最为稳妥的操作,最终实现‘无人值守’和‘黑灯电厂’。”河北公司发电专业高级工程师、集团公司“卓越科学家”王祖林自信地描绘着企业的未来。
彼时,智能化火力发电厂建设尚无先例,不同型号、不同要求、不同规范的设备和当下网端频繁的负荷调整、机组启停、实时优化控制等要求,人为操作是必行之事和必要之举。在项目推进初期,质疑的声音如同寒冰般刺痛了技术人员的心。频繁的自动解除、手动干预,仿佛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挡在技术人员面前。
在探索智能发电平台的构建之路上,网络架构设计与应用承载环境的革新是核心问题“。网络架构是技术的生命线,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直接威胁到DCS系统的稳定运行。”吴志刚在一次深夜的讨论会上强调,灯光下的每一张面孔都显得格外凝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决定搭建一个高度仿真的测试环境,模拟各种极端情况下的网络表现。到了应用承载环境的设计上,要将专有云技术首次融入智能发电领域。“我们打破了芯片架构的界限,实现了异构资源的无缝对接与高效管理。云平台的弹性扩展、高可用性以及灵活部署的特性,让智能化应用能够像插件一样,根据需要快速部署、轻松扩展。”吴志刚说。
打铁趁热,快马加鞭。河北公司以此次尝试为契机,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先后实现了智能发电平台、制粉系统自主启停、全过程的自主控制自主决策等多项重点关键技术“零”的突破,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10项,形成了《无人工干预运行机组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范》企业标准。2023年10月,行业内首次面向无人值守的智能发电平台被成功搭建;2024年11月6日,面向无人值守的燃煤发电智能控制系统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
在技术研发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国内首次实现燃煤机组全程自主控制及自主决策,构建了复杂生产流程自主运行技术体系,从根源上颠覆了传统燃煤机组运行模式,树立了火电机组运行的全国标杆,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多元创新促发展
2月10日,河北公司沧东电厂已累计对外供水超1亿吨。一家本应取水用水的企业,却独树一帜、逆势而行,将渤海之水取来“淡化”,再还水于民、惠及社会。这一创举依靠的就是创新。
“通过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海水淡化设备日均可产淡水5.75万吨。日产1.25万吨的3号海水淡化设备是自主研发,且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化海水淡化设备,目前我们已掌握了万吨级海水淡化的8项核心技术、创造了8项全国第一,获得20项技术专利。”沧东电厂运行部化学主管王丙贵介绍,“海水淡化不仅满足了企业自身用水,也为渤海新区提供了高品质淡水资源。”
科技创新不能止于项目研究和科研数据,更要向能效上问路、在发展中前行。
衡丰电厂推动污泥掺烧项目,将城市难以处理的污泥“变废为宝”,年可处理量超1万吨,创效500万元;沧东电厂深度调峰AGC协调燃烧优化技术实现机组自动化调整,年创效1300余万元;所辖火电企业全部完成废水零排放改造,实现污水对外零排放,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城市清洁贡献央企力量。
河北公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坚定“创新型”战略取向,持续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在智能灵活发电、掺氨燃烧、熔盐储能、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强化校企合作,与新能源院、电科院、海康威视等科研院所深度交流,在基础研究、未来产业培育等方面实现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平台开发、仿真验证、现场试验、工程示范应用协同创新。重点围绕智能智慧电站、安全灵活高效煤电、海水淡化等方向开展专项攻关,已完成7个项目启动实施、8个工程示范建设和15个科技项目验收,为公司自有科技成果的全面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科技引领发展,创造成就未来。河北公司将继续聚焦能源保供、绿色转型,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火电厂低碳化、智慧灵活高效电站、掺氢掺氨燃烧等方向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在数字化转型、AI+、基础研究和未来产业培育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谋划并实施一批科技项目,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