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逐梦峭壁的突击队长
2025年03月26日
字数:1898
版次:02
“把手给我!注意脚下裂缝!”
清晨的金沙江峡谷还笼罩在薄雾中,一道系着安全绳的身影悬在距江面500米的绝壁上,向身后队员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掌。2024年度国家能源集团劳动模范、旭龙水电站工程建设处主任何磊,又一次带领他的“悬崖上的突击队”开始了与天险的较量。
旭龙水电站自开工以来,一直面临着“地震烈度高、坝区边坡高、环保要求高”和“温度控制难度大、发电流量变幅大、移民安置难度大”的“三高三大”挑战。工程建设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大坝边坡陡峭异常,地质条件复杂得超乎想象,山体裂隙纵横,材料转运困难重重,施工设备难以施展。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何磊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主动担任起了“悬崖上的突击队”队长。
在垂直高度差达700米的绝壁上,作为一名老党员,也是旭龙公司第一党支部书记,何磊身先士卒,带领队员们每天穿梭在旭龙水电站大坝坝肩开挖的施工现场。
“大家保持好节奏,小心脚下,安全第一!”何磊一边攀爬,一边大声提醒着队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与团队的集思广益,他们独创了“一点一策”施工法,精心优化旭龙水电站大坝坝肩开挖支护方案。在旭龙水电站大坝坝肩锚索编索施工现场,何磊紧盯着工人的操作,不时上前指导:“编索的顺序不能乱,每一根锚索都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在锚杆施工区,钢筋与岩石的碰撞声震耳欲聋。何磊捡起半截锚杆头,突然叫停作业人员:“李师傅,这批锚杆外露长度超过15公分,不满足要求,立即整改!”被点名的老师傅涨红了脸:“主任,这点不影响强度吧?”“咱们建的是百米大坝,关乎下游民生安全,必须做到分毫不差!”何磊掏出卷尺蹲下,“来,我帮你调整张拉设备。”
在何磊和突击队员们的日夜守护下,如今,旭龙水电站大坝坝肩3万余根锚杆如同钢铁般的根系,深深扎入山体,编织起一面面积超60万平方米的“防护网”,守护着工程的稳固和安全。
何磊深知,质量是水电工程的生命线。“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要对工程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将PDCA质量管理法引入高原地区,坚持开展“一仓一总结”“一爆一总结”制度。在旭龙水电站质量示范区打造现场,何磊召集了所有作业人员,并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大家来说说,上一次爆破施工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一名年轻职工站起来说:“何主任,我觉得爆破的时间控制还可以更精准一些,这样能减少对周边岩体的影响。”何磊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对,我们就是要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把质量提上去。”
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下,旭龙水电站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锚杆、锚筋桩、锚索施工,锚杆注浆密实度合格率提升至98%,锚索张拉精准度控制在±1.5%以内,远超国家±5%的行业标准。团队精心打造的30余个枢纽工程示范区中,边坡防护工程各项指标均优于行业标准,混凝土浇筑工程强度合格率达100%。
穿行在3万根锚杆构筑的“钢铁森林”中,何磊轻抚着锚索,如同抚摸孩子的脊梁:“每根锚杆都要承受80吨拉力,相当于吊起两辆重型卡车。去年暴雨引发局部滑坡时,正是这些‘定山神针’保住了整个作业面的安全。”
面对干热河谷强震区、高水头泄洪等世界级难题,何磊勇挑重担。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对着图纸和资料,一坐就是一整晚。“这些难题是挑战,更是我们创新的机遇。”不服输的他牵头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了14项关键技术攻关,深化与水规总院、设计院、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的深度交流合作。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何磊激励大家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让中国的水电技术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申请了22项专利,其中8项已获得授权,这些专利技术有效应用于“旭龙方案”,在干热河谷强震区实现了工程基础的稳固建设,高水头泄洪难题也得到科学解决,保障了工程安全与稳定运行。“旭龙方案”在金沙江上成功实践,不仅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更为全球水电工程建设在复杂地质和气候条件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
从繁华都市到深山峡谷,从“幕后作战参谋”到“悬崖上的指挥官”,何磊用20年的坚守,深刻诠释了“水能兴邦、电力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当被问及为何年过不惑仍奋战在一线时,他目光坚定地望着奔腾的江水说:“未来生产的每一度清洁电能,将是我人生铭刻的勋章。”他的坚守和奉献,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位年轻的职工感慨地说:“何主任是我们的榜样,跟着他干,我们有信心把旭龙水电站建设得更好!”
何磊,这位水电先锋,他的足迹遍布雪山之巅、荆楚大地、彩云之南,他的坚守感染了每一位旭龙水电人。夕阳将旭龙水电站大坝坝肩锚索塔架拉出长长的影子,何磊带着突击队员,向着新的技术高峰再次进发。在他们身后,一颗水电明珠正在金沙江巍然崛起,默默讲述着旭龙建设者攀登不止的传奇。
清晨的金沙江峡谷还笼罩在薄雾中,一道系着安全绳的身影悬在距江面500米的绝壁上,向身后队员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掌。2024年度国家能源集团劳动模范、旭龙水电站工程建设处主任何磊,又一次带领他的“悬崖上的突击队”开始了与天险的较量。
旭龙水电站自开工以来,一直面临着“地震烈度高、坝区边坡高、环保要求高”和“温度控制难度大、发电流量变幅大、移民安置难度大”的“三高三大”挑战。工程建设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大坝边坡陡峭异常,地质条件复杂得超乎想象,山体裂隙纵横,材料转运困难重重,施工设备难以施展。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何磊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主动担任起了“悬崖上的突击队”队长。
在垂直高度差达700米的绝壁上,作为一名老党员,也是旭龙公司第一党支部书记,何磊身先士卒,带领队员们每天穿梭在旭龙水电站大坝坝肩开挖的施工现场。
“大家保持好节奏,小心脚下,安全第一!”何磊一边攀爬,一边大声提醒着队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与团队的集思广益,他们独创了“一点一策”施工法,精心优化旭龙水电站大坝坝肩开挖支护方案。在旭龙水电站大坝坝肩锚索编索施工现场,何磊紧盯着工人的操作,不时上前指导:“编索的顺序不能乱,每一根锚索都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在锚杆施工区,钢筋与岩石的碰撞声震耳欲聋。何磊捡起半截锚杆头,突然叫停作业人员:“李师傅,这批锚杆外露长度超过15公分,不满足要求,立即整改!”被点名的老师傅涨红了脸:“主任,这点不影响强度吧?”“咱们建的是百米大坝,关乎下游民生安全,必须做到分毫不差!”何磊掏出卷尺蹲下,“来,我帮你调整张拉设备。”
在何磊和突击队员们的日夜守护下,如今,旭龙水电站大坝坝肩3万余根锚杆如同钢铁般的根系,深深扎入山体,编织起一面面积超60万平方米的“防护网”,守护着工程的稳固和安全。
何磊深知,质量是水电工程的生命线。“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要对工程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将PDCA质量管理法引入高原地区,坚持开展“一仓一总结”“一爆一总结”制度。在旭龙水电站质量示范区打造现场,何磊召集了所有作业人员,并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大家来说说,上一次爆破施工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一名年轻职工站起来说:“何主任,我觉得爆破的时间控制还可以更精准一些,这样能减少对周边岩体的影响。”何磊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对,我们就是要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把质量提上去。”
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下,旭龙水电站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锚杆、锚筋桩、锚索施工,锚杆注浆密实度合格率提升至98%,锚索张拉精准度控制在±1.5%以内,远超国家±5%的行业标准。团队精心打造的30余个枢纽工程示范区中,边坡防护工程各项指标均优于行业标准,混凝土浇筑工程强度合格率达100%。
穿行在3万根锚杆构筑的“钢铁森林”中,何磊轻抚着锚索,如同抚摸孩子的脊梁:“每根锚杆都要承受80吨拉力,相当于吊起两辆重型卡车。去年暴雨引发局部滑坡时,正是这些‘定山神针’保住了整个作业面的安全。”
面对干热河谷强震区、高水头泄洪等世界级难题,何磊勇挑重担。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对着图纸和资料,一坐就是一整晚。“这些难题是挑战,更是我们创新的机遇。”不服输的他牵头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了14项关键技术攻关,深化与水规总院、设计院、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的深度交流合作。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何磊激励大家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让中国的水电技术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申请了22项专利,其中8项已获得授权,这些专利技术有效应用于“旭龙方案”,在干热河谷强震区实现了工程基础的稳固建设,高水头泄洪难题也得到科学解决,保障了工程安全与稳定运行。“旭龙方案”在金沙江上成功实践,不仅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更为全球水电工程建设在复杂地质和气候条件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
从繁华都市到深山峡谷,从“幕后作战参谋”到“悬崖上的指挥官”,何磊用20年的坚守,深刻诠释了“水能兴邦、电力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当被问及为何年过不惑仍奋战在一线时,他目光坚定地望着奔腾的江水说:“未来生产的每一度清洁电能,将是我人生铭刻的勋章。”他的坚守和奉献,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位年轻的职工感慨地说:“何主任是我们的榜样,跟着他干,我们有信心把旭龙水电站建设得更好!”
何磊,这位水电先锋,他的足迹遍布雪山之巅、荆楚大地、彩云之南,他的坚守感染了每一位旭龙水电人。夕阳将旭龙水电站大坝坝肩锚索塔架拉出长长的影子,何磊带着突击队员,向着新的技术高峰再次进发。在他们身后,一颗水电明珠正在金沙江巍然崛起,默默讲述着旭龙建设者攀登不止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