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黄金密钥”
2025年03月24日
字数:2572
版次:02
黄金埠公司用实践证明,火电行业的价值蕴藏在每次精心调控的操作上,蕴藏在每个阀门开度的优化里,也蕴藏在每克煤耗的“较真”中……当传统产业专注于“进化”,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最坚实的注脚。
“精益之钥”解锁价值密码
站在黄金埠公司生产集控中心的大屏前,跳动的数字正勾勒出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2024年12月,单月发电量7.62亿千瓦时的数据定格在屏幕顶端。这是公司投产20年来的历史性突破,更是公司精益管理厚积薄发的生动诠释。
翻开黄金埠公司提质增效的“密码本”,每个数字的背后都代表着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面对“两个细则”考核中罚多奖少的困局,公司构建“生产+营销”协同作战机制和“日分析、周对标、月总结”的精细化运营体系,以“揭榜挂帅”活动为载体,通过DCS控制策略升级、变更AGC单机调度模式、汽机参数整定、应用宽负荷调峰调频控制系统等多项技术改造,将原本视为负担的调峰任务转化为创效增长点。2024年,公司辅助服务收入突破3000万元,“两个细则”收益成果连续多年排名区域前列,彻底扭转了“发得越多亏得越多”的被动局面。“我们努力在政策中寻找效益增长点,将每台机组的调峰潜力转化为真金白银。”公司计划部负责人姜俊说道。
财务团队的“算盘”同样拨得响亮。财务部创新搭建“三纵四横”成本管控矩阵——纵向贯通预算编制、过程监控、考核评价三大环节,横向联动减税降费、保险理赔、资金运作、政策争取四大模块。近3年来,财务费用累计降低4500余万元,2024年综合资金成本率、资产负债率均创历史最优成绩。更令人称道的是,黄金埠公司将“过紧日子”思想融入生产经营细枝末节,通过大力开展经济煤种掺烧、深入挖掘园区供热潜力、强化综合产业创效能力、建立全生命周期物资管理体系等多项措施,近3年累计创效超1.3亿元。
“我们从每克煤耗、每度厂用电、每笔财务费用里抠效益,把每个决策都放在价值创造的坐标系上考量。”在公司党委书记吕刚看来,这些数字既是全体干部职工辛勤付出的结果,更是经营理念转变变现的最好见证。
黄金埠公司用十二载持续盈利证明:传统能源企业的突围之道,既在开拓进取的勇气里,也在精益管理的毫厘之间。
“黄金水道”贯通降本之路
远眺信江沿岸范家码头,两艘1000吨级货轮忙碌卸煤,岸边的智能化计重系统和岸电服务系统稳定运行。这座煤炭专用码头,是黄金埠公司打通“海进江”水运通道的关键一环。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如今已成为年吞吐量150万吨的“黄金枢纽”。
回溯发展历程,因地理位置不佳,燃料成本曾是制约黄金埠公司盈利的“致命伤”。建厂初期,受制于铁路运输末端的运输短板,公司煤炭采购价长期居高不下,资产负债率一度超过90%。转机出现在2010年,公司开拓进口煤炭资源,通过国际航运转铁路运输进厂,开启了水运煤新纪元。但直到2014年年中,当第一艘满载煤炭的货轮经鄱阳湖星子过驳湖船,再沿内河航道运至万年石镇码头以及后来的范家码头,才大幅降低了燃料成本,真正开启了“水运煤革命”。
如今,随着信江航道建设整治日趋完善,千吨级船舶基本实现全年通航,从开通进口煤海运通道,到创新开辟“海进江+内河联运”新模式,再到建成信江流域首个岸电服务系统,这条曾在北宋时期运送景德镇瓷器的“古瓷路”河道,如今已成为黄金埠公司降本增效的“黄金大动脉”。
2014年以来,黄金埠公司水运煤占比从最初的10%跃升至90%以上,全年水运煤接卸量超140万吨,创历史新高,累计创效超5800余万元。与铁道部门签订的铁路“量价互保”机制,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通过燃料调运渠道的根本性改变,公司在赣东北的区位形势由劣转优,从内陆电厂转变为实质上的沿江电厂,以前难啃的“硬骨头”现在成了降本增效的强优势。
公司燃料运输途径的现代化转型,不仅是物流方式的革新,更是企业发展思维的蜕变。对此,燃料部负责人周鹏感受颇深:“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布局,我们凭借敢为人先的闯劲打开了新局面。”
“人才磁场”激活科创动能
走进黄金埠公司企业文化展厅,墙上悬挂着一幅特殊的“人才图谱”注册会计师、注册安全工程师、高级技师的证书照片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有获得集团首批青年五四奖章的骨干代表,也有用“摸高指标”考取多本职业资格的跨界英才。在这里,“人才强企”战略不是口号,而是一整套精准滴灌的“育才密码”。
在黄金埠公司组织部办公室中,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二级内训师杨志信忙碌于注册安全工程师最后的注册协助工作。2024年,公司6人考取了注册安全工程师,26人获得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比例在江西公司系统独占鳌头。据了解,该公司设立了涵盖专业培训、服务保障、费用报销等多方面注册师取证、学历提升等激励机制,在政策激励下,59名职工取得了不同专业的证书。“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数字的辉煌,更是安全与发展并重的企业灵魂。”杨志信说道,“在这里,每一次职称晋升都是对专业技能的致敬。”
如果说人才是创新的种子,那么机制就是滋养的土壤。黄金埠公司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充分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开展“争当方志敏式好党员”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职工血脉。从选、育、用、留四个维度着手,聚焦“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推行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和职工多通道发展改革,彻底打破“铁饭碗”的固有思维。积极撬动科信中心创新引擎效能,成立生产技术部,汇聚出类拔萃的青年技术人才攻坚克难。2024年,公司生态环保智能管理系统荣获全国智能发电技术创新成果五星一等奖,技术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实施火电机组宽负荷调峰调频控制系统技术,助力调频增收900余万元,赋能创效成果显著。“我们要让公司每位职工都传承红色基因,发出的每度电都带着智慧结晶、带着绿色希望。”吕刚的话铿锵有力。
截至目前,黄金埠公司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已提升至77%,国家级注册师人数占总人数的12%,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达到44%,成为江西公司系统内首个涵盖注册会计师、法律资格、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七大类“注册师”,并完成相关注册手续的基层单位。
候鸟振翅,羽翼划过蔚蓝的天幕,信江之畔的黄金埠公司宛若一颗镶嵌在绸缎上的宝石,从精益管理锻造的盈利韧性,到“黄金水道”承载的降本智慧,再到“人才磁场”激发的创新动能,公司向“质”而兴。
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没有“夕阳产业”,只有“朝阳思维”。当每个阀门都闪耀着精益之光,当每滴汗水都赋予了创新动能,黄金埠公司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毫厘之间的质量跃升中,找到了永续发展的密码。
“精益之钥”解锁价值密码
站在黄金埠公司生产集控中心的大屏前,跳动的数字正勾勒出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2024年12月,单月发电量7.62亿千瓦时的数据定格在屏幕顶端。这是公司投产20年来的历史性突破,更是公司精益管理厚积薄发的生动诠释。
翻开黄金埠公司提质增效的“密码本”,每个数字的背后都代表着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面对“两个细则”考核中罚多奖少的困局,公司构建“生产+营销”协同作战机制和“日分析、周对标、月总结”的精细化运营体系,以“揭榜挂帅”活动为载体,通过DCS控制策略升级、变更AGC单机调度模式、汽机参数整定、应用宽负荷调峰调频控制系统等多项技术改造,将原本视为负担的调峰任务转化为创效增长点。2024年,公司辅助服务收入突破3000万元,“两个细则”收益成果连续多年排名区域前列,彻底扭转了“发得越多亏得越多”的被动局面。“我们努力在政策中寻找效益增长点,将每台机组的调峰潜力转化为真金白银。”公司计划部负责人姜俊说道。
财务团队的“算盘”同样拨得响亮。财务部创新搭建“三纵四横”成本管控矩阵——纵向贯通预算编制、过程监控、考核评价三大环节,横向联动减税降费、保险理赔、资金运作、政策争取四大模块。近3年来,财务费用累计降低4500余万元,2024年综合资金成本率、资产负债率均创历史最优成绩。更令人称道的是,黄金埠公司将“过紧日子”思想融入生产经营细枝末节,通过大力开展经济煤种掺烧、深入挖掘园区供热潜力、强化综合产业创效能力、建立全生命周期物资管理体系等多项措施,近3年累计创效超1.3亿元。
“我们从每克煤耗、每度厂用电、每笔财务费用里抠效益,把每个决策都放在价值创造的坐标系上考量。”在公司党委书记吕刚看来,这些数字既是全体干部职工辛勤付出的结果,更是经营理念转变变现的最好见证。
黄金埠公司用十二载持续盈利证明:传统能源企业的突围之道,既在开拓进取的勇气里,也在精益管理的毫厘之间。
“黄金水道”贯通降本之路
远眺信江沿岸范家码头,两艘1000吨级货轮忙碌卸煤,岸边的智能化计重系统和岸电服务系统稳定运行。这座煤炭专用码头,是黄金埠公司打通“海进江”水运通道的关键一环。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如今已成为年吞吐量150万吨的“黄金枢纽”。
回溯发展历程,因地理位置不佳,燃料成本曾是制约黄金埠公司盈利的“致命伤”。建厂初期,受制于铁路运输末端的运输短板,公司煤炭采购价长期居高不下,资产负债率一度超过90%。转机出现在2010年,公司开拓进口煤炭资源,通过国际航运转铁路运输进厂,开启了水运煤新纪元。但直到2014年年中,当第一艘满载煤炭的货轮经鄱阳湖星子过驳湖船,再沿内河航道运至万年石镇码头以及后来的范家码头,才大幅降低了燃料成本,真正开启了“水运煤革命”。
如今,随着信江航道建设整治日趋完善,千吨级船舶基本实现全年通航,从开通进口煤海运通道,到创新开辟“海进江+内河联运”新模式,再到建成信江流域首个岸电服务系统,这条曾在北宋时期运送景德镇瓷器的“古瓷路”河道,如今已成为黄金埠公司降本增效的“黄金大动脉”。
2014年以来,黄金埠公司水运煤占比从最初的10%跃升至90%以上,全年水运煤接卸量超140万吨,创历史新高,累计创效超5800余万元。与铁道部门签订的铁路“量价互保”机制,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通过燃料调运渠道的根本性改变,公司在赣东北的区位形势由劣转优,从内陆电厂转变为实质上的沿江电厂,以前难啃的“硬骨头”现在成了降本增效的强优势。
公司燃料运输途径的现代化转型,不仅是物流方式的革新,更是企业发展思维的蜕变。对此,燃料部负责人周鹏感受颇深:“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布局,我们凭借敢为人先的闯劲打开了新局面。”
“人才磁场”激活科创动能
走进黄金埠公司企业文化展厅,墙上悬挂着一幅特殊的“人才图谱”注册会计师、注册安全工程师、高级技师的证书照片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有获得集团首批青年五四奖章的骨干代表,也有用“摸高指标”考取多本职业资格的跨界英才。在这里,“人才强企”战略不是口号,而是一整套精准滴灌的“育才密码”。
在黄金埠公司组织部办公室中,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二级内训师杨志信忙碌于注册安全工程师最后的注册协助工作。2024年,公司6人考取了注册安全工程师,26人获得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比例在江西公司系统独占鳌头。据了解,该公司设立了涵盖专业培训、服务保障、费用报销等多方面注册师取证、学历提升等激励机制,在政策激励下,59名职工取得了不同专业的证书。“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数字的辉煌,更是安全与发展并重的企业灵魂。”杨志信说道,“在这里,每一次职称晋升都是对专业技能的致敬。”
如果说人才是创新的种子,那么机制就是滋养的土壤。黄金埠公司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充分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开展“争当方志敏式好党员”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职工血脉。从选、育、用、留四个维度着手,聚焦“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推行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和职工多通道发展改革,彻底打破“铁饭碗”的固有思维。积极撬动科信中心创新引擎效能,成立生产技术部,汇聚出类拔萃的青年技术人才攻坚克难。2024年,公司生态环保智能管理系统荣获全国智能发电技术创新成果五星一等奖,技术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实施火电机组宽负荷调峰调频控制系统技术,助力调频增收900余万元,赋能创效成果显著。“我们要让公司每位职工都传承红色基因,发出的每度电都带着智慧结晶、带着绿色希望。”吕刚的话铿锵有力。
截至目前,黄金埠公司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已提升至77%,国家级注册师人数占总人数的12%,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达到44%,成为江西公司系统内首个涵盖注册会计师、法律资格、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七大类“注册师”,并完成相关注册手续的基层单位。
候鸟振翅,羽翼划过蔚蓝的天幕,信江之畔的黄金埠公司宛若一颗镶嵌在绸缎上的宝石,从精益管理锻造的盈利韧性,到“黄金水道”承载的降本智慧,再到“人才磁场”激发的创新动能,公司向“质”而兴。
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没有“夕阳产业”,只有“朝阳思维”。当每个阀门都闪耀着精益之光,当每滴汗水都赋予了创新动能,黄金埠公司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毫厘之间的质量跃升中,找到了永续发展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