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尽我力
2025年03月13日
字数:1702
版次:01
吉林双辽公司党建工作部邓凤影是家里的小儿媳,善良孝顺、勤快能干的她深受家人喜爱。公公在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之前,总喜欢叫她“老姑娘”。
邓凤影跟丈夫感情好,她认为爱一个人就应该做让对方喜欢的事。丈夫很孝顺,邓凤影就提出把年迈的老人接到家里来,这一照顾就是20多年。
2012年,公公患病,神志不清时还会打人。一次正在给公公洗脚的邓凤影就挨了两巴掌,说不难过那是假的,但一想到老人是无意识的,想起老人之前的种种好,她咽下了委屈接着洗。
从起居洗漱到喂饭护理,不仅要耐心,更需要爱心。公公生病9年间,这样的场景发生过很多次,直至老人去世。
邓凤影的母亲是她的榜样。父母从结婚起就一直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40多年来,母亲伺候老人尽心尽力。邓凤影刚把公婆接来的时候,也不适应。公婆有时会偏袒自己的孩子,这让邓凤影心里难免有些委屈。回家跟母亲唠嗑,母亲就说:“公修公德,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别去管别人怎么说,也别计较老人对你怎么样,尽管做好自己。”
朴实的语言诠释着大爱,邓凤影铭记在心,并付诸行动。
邓凤影常说:“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今天种下一个善因,将来就会结下一个善果。”在伺候老人的那些年里,她的言传身教如同一颗种子,在儿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儿子也学着她的样子,给爷爷奶奶洗
漱、喂饭,让这份孝道得以延续。
邓凤影也有着东北人的直率和幽默。面对记者的夸赞,她说:“最开始时的孝顺,就是想着要做好给丈夫看、给外人看。但这人老神奇、老奇怪了,想着做着,就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行动。”说到这里,她哈哈大笑起来。
2023年春节前,93岁的婆婆也离开了人世。送别老人后,屋子里似乎一下就空了。看着哭成一团的4个大姑姐,邓凤影忍住悲痛哽咽着说道:“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娘家,想回随时就回,妈不在了,家还在。”她深知亲情的珍贵,不想让兄弟姐妹变成亲戚,不想让这个家散了。婆婆在世时,一大家子每周都会聚一次,现在半个月聚一次。每次都是邓凤影负责牵头张罗,既花钱又受累,但她还是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从大人到孩子,将近二十口的聚会张罗起来不容易。从买菜配料到烹饪上桌,烟酒、水果、茶水一样不落,大人小孩都安排得妥妥的,看书、下棋、玩游戏,一个个自得其乐。聚会后,邓凤影洗扫完毕后,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用她的话来说,连“拽着猫尾巴上炕”的劲儿都没了。但是看着一大家子有说有笑,邓凤影说累得高兴。
说起家里人,邓凤影的嘴角总会上扬,她总是记着别人的好。二姑姐给包的酸菜馅饺子,三姑姐送来爱吃的炒咸菜,过生日时婆婆偷偷给塞的红包,生小儿子时,老人给炖的鱼汤……她说这些都是满满的爱啊! ( 因为满心欢喜、满腔热情去对待家中每个人,这让邓凤影的内心总是洋溢着满满的幸福。直到现在,邓凤影家里都有4个姑姐专用的铺盖和洗漱用具,她说就要让她们有回家的感觉。
邓凤影漂亮温柔,声音很好听,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里总是有光。她心思比较简单,大儿子经常说,妈妈太单纯了。但在邓凤影看来,就是做好该做的,遵从自己的内心。
母亲的大姨无儿无女,邓凤影就在家附近给她买了一个小房子,时不时去照顾,直至老人去世。一个几十年没有联系过的远方亲戚来投奔,邓凤影让丈夫领着他去洗澡理发,买新衣新鞋,还联系居委会申请低保,最后又给送到养老院。直到现在,每个月还给补贴一些。邓凤影悄悄说,这些都没敢让丈夫知道。
对待家人关心体贴,对待外人也是爱心满满。单位组织“1+1”助学活动,邓凤影第一个报名参加,6年如一日资助一名贫困孩子;出差途中,遇见一个捡废品男孩,了解孩子家境困难,她掏出300元给孩子,并叮嘱一定要好好学习;汶川地震,她邮寄被褥衣服,除了特殊党费,全家又捐助1000元;加入“双辽远足”民间志愿者组织后,她又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清扫街道、慰问孤寡老人。
有的人说邓凤影傻,但她自有内心的坚守,那就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工作中的邓凤影也是一把好手。当老师时,她早出晚归,关爱学生播种爱;担任播音员时,她苦练本领,从播音到制作,全身心投入;成为宣传干事后,她的脚步走遍厂区,她创作的稿件总是文采飞扬、激荡人心……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邓凤影,一个真与善合二为一的女子。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工作中,她都尽职尽责、仁厚宽和,平凡朴实又熠熠生辉。
邓凤影跟丈夫感情好,她认为爱一个人就应该做让对方喜欢的事。丈夫很孝顺,邓凤影就提出把年迈的老人接到家里来,这一照顾就是20多年。
2012年,公公患病,神志不清时还会打人。一次正在给公公洗脚的邓凤影就挨了两巴掌,说不难过那是假的,但一想到老人是无意识的,想起老人之前的种种好,她咽下了委屈接着洗。
从起居洗漱到喂饭护理,不仅要耐心,更需要爱心。公公生病9年间,这样的场景发生过很多次,直至老人去世。
邓凤影的母亲是她的榜样。父母从结婚起就一直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40多年来,母亲伺候老人尽心尽力。邓凤影刚把公婆接来的时候,也不适应。公婆有时会偏袒自己的孩子,这让邓凤影心里难免有些委屈。回家跟母亲唠嗑,母亲就说:“公修公德,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别去管别人怎么说,也别计较老人对你怎么样,尽管做好自己。”
朴实的语言诠释着大爱,邓凤影铭记在心,并付诸行动。
邓凤影常说:“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今天种下一个善因,将来就会结下一个善果。”在伺候老人的那些年里,她的言传身教如同一颗种子,在儿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儿子也学着她的样子,给爷爷奶奶洗
漱、喂饭,让这份孝道得以延续。
邓凤影也有着东北人的直率和幽默。面对记者的夸赞,她说:“最开始时的孝顺,就是想着要做好给丈夫看、给外人看。但这人老神奇、老奇怪了,想着做着,就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行动。”说到这里,她哈哈大笑起来。
2023年春节前,93岁的婆婆也离开了人世。送别老人后,屋子里似乎一下就空了。看着哭成一团的4个大姑姐,邓凤影忍住悲痛哽咽着说道:“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娘家,想回随时就回,妈不在了,家还在。”她深知亲情的珍贵,不想让兄弟姐妹变成亲戚,不想让这个家散了。婆婆在世时,一大家子每周都会聚一次,现在半个月聚一次。每次都是邓凤影负责牵头张罗,既花钱又受累,但她还是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从大人到孩子,将近二十口的聚会张罗起来不容易。从买菜配料到烹饪上桌,烟酒、水果、茶水一样不落,大人小孩都安排得妥妥的,看书、下棋、玩游戏,一个个自得其乐。聚会后,邓凤影洗扫完毕后,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用她的话来说,连“拽着猫尾巴上炕”的劲儿都没了。但是看着一大家子有说有笑,邓凤影说累得高兴。
说起家里人,邓凤影的嘴角总会上扬,她总是记着别人的好。二姑姐给包的酸菜馅饺子,三姑姐送来爱吃的炒咸菜,过生日时婆婆偷偷给塞的红包,生小儿子时,老人给炖的鱼汤……她说这些都是满满的爱啊! ( 因为满心欢喜、满腔热情去对待家中每个人,这让邓凤影的内心总是洋溢着满满的幸福。直到现在,邓凤影家里都有4个姑姐专用的铺盖和洗漱用具,她说就要让她们有回家的感觉。
邓凤影漂亮温柔,声音很好听,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里总是有光。她心思比较简单,大儿子经常说,妈妈太单纯了。但在邓凤影看来,就是做好该做的,遵从自己的内心。
母亲的大姨无儿无女,邓凤影就在家附近给她买了一个小房子,时不时去照顾,直至老人去世。一个几十年没有联系过的远方亲戚来投奔,邓凤影让丈夫领着他去洗澡理发,买新衣新鞋,还联系居委会申请低保,最后又给送到养老院。直到现在,每个月还给补贴一些。邓凤影悄悄说,这些都没敢让丈夫知道。
对待家人关心体贴,对待外人也是爱心满满。单位组织“1+1”助学活动,邓凤影第一个报名参加,6年如一日资助一名贫困孩子;出差途中,遇见一个捡废品男孩,了解孩子家境困难,她掏出300元给孩子,并叮嘱一定要好好学习;汶川地震,她邮寄被褥衣服,除了特殊党费,全家又捐助1000元;加入“双辽远足”民间志愿者组织后,她又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清扫街道、慰问孤寡老人。
有的人说邓凤影傻,但她自有内心的坚守,那就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工作中的邓凤影也是一把好手。当老师时,她早出晚归,关爱学生播种爱;担任播音员时,她苦练本领,从播音到制作,全身心投入;成为宣传干事后,她的脚步走遍厂区,她创作的稿件总是文采飞扬、激荡人心……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邓凤影,一个真与善合二为一的女子。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工作中,她都尽职尽责、仁厚宽和,平凡朴实又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