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公司:黄河之畔的安全印记
2025年02月27日
字数:3006
版次:01
本报通讯员 李明亚 高冠智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见证着岁月的更迭与时代的变迁。沿着黄河之畔,黄大铁路宛如一条钢铁长龙,承载着“西煤东运”的重要使命,在日复一日的运行中,悄然书写着安全生产长周期的壮丽篇章。这背后,是无数动人故事的汇聚,是全体黄大铁路人心血与汗水的凝结。制度护航 筑牢安全根基
朔黄铁路黄大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决贯彻落实“12571”大安全管理体系,先后制定了《国能黄大铁路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国能黄大铁路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办法》等30余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修订完善相关安全制度30次。每年年初,该公司组织全员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同时,通过开展安全大检查、隐患排查、职工技能竞赛、防洪演练、安全警示月等活动,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实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
“怎么能把各专业拧成一股绳,凝聚职工合力,共同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从2020年12月黄大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东营西运维中心供电副主任雒卫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2024年7月5日至6日,河北、山东地区出现强降雨、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黄大铁路遭受年度以来最强降雨,其中羊口站最大小时雨量达41.9毫米,最大连续降雨量达116.7毫米,达到限速警戒级别,情况紧急,随时可能发生险情。
“供电专业轨道车已准备就位。”“消防水泵已成功启动……”按照《防洪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一个个防汛指令准确下达,防洪工作有序推进。雒卫强带领团队在东营西区间雨中巡检过程中,发现铁路沿线部分护坡、路基存在老化、破损的情况,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面对这一问题,他深知仅靠单一专业无法治其根本,必须凝聚集体力量。他回想起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决定以此为依托,发起一场全方位的路基、护坡整改行动。
“‘我要上’而不是‘给我上’,是最响亮的口号,但是也不如真刀真枪向前干。”黄大公司立足“一体化管控”,组织召开跨专业协调会议,按照《国能黄大铁路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办法》明确各班组职责,针对材料采购、安全检查、工期进展、劳动纪律和工作作风等内容,每一项目标任务都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工务专业负责设备更换和养护工作,电务专业负责周边埋藏线缆及设备检查,供电专业负责确定周边接触网支柱基础是否出现裂痕,中心材料员迅速提报所需材料,安全员则承担起监督和验收的重任……最终,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时圆满完成了护坡、路基的隐患整改工作。
这次经历让雒卫强深刻认识到,完善的安全制度不仅是应对安全隐患的有力武器,更是凝聚职工合力、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明确责任、规范流程,让每一位职工都清楚自己在安全生产中的角色和任务,从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助力黄大公司在安全运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科技赋能 创新驱动发展
黄大公司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构建了从施工到运营的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做好技术储备和技术迭代准备,以科技创新引领保障重载运输安全稳定。
曾入太行铺天路,又经冀鲁筑通途。为充分发挥朔黄铁路能源通道的价值,公司提出“北上南下”战略,黄大铁路建设随即提上日程。这条设计运量近期3197万吨、远期4752万吨的能源通道,可建立山东地区与陕北、内蒙古、山西等能源基地间的直接交通联系,有效缓解环渤海地区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促进河北、山东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推动集团公司产运销链条更趋完善。
开工伊始,建设者们就遇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作为黄大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位于东营市利津县的黄大线黄河特大桥,设计为双线铁路明桥面连续钢桁梁桥,采用大跨度钢桁梁无支墩顶推施工,钢桁梁拼装节段多达96个节间,最大跨度180米,最大悬臂160米,连续顶推960米,为同类型桥梁施工的国内之最,尚无可借鉴经验。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黄大铁路人迎难而上,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创造钢梁最大顶推梁重1.3万吨、顶推距离840米的国内钢桁梁桥建设新纪录。2016年4月27日,黄河特大桥主桥钢桁梁施工顺利完成;2019年10月16日,黄大铁路山东段铺通合龙,为能源大动脉稳定畅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黄大公司以“三支队伍”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聚焦安全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给青年创新人才压担子、指方向。
“鹏哥,桥梁导轨机器人真好用。我们只需要在桥下动动手指操作遥控器,就能实现自动巡检。”黄大公司滨城中心桥梁检测班职工张梦寒操纵着机器人手柄说道。
这一幕出现在黄大铁路12号漳卫新河特大桥处。自安装导轨机器人及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以来,桥梁检测班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对钢桁梁桥螺栓脱落、钢梁位移、节点板变形等隐患进行实时观测,由原本的3人现场检查6小时到现在只需1人“远程遥控+自动检查”3小时完成,实现了重点桥梁设备监测无人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此外,该班组发明的“提高钢桁梁结构损伤识别精度”科技创新成果荣获山东省质量协会管理小组二等奖。项目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对比,有效提高了钢桁梁伤损检测精度,保障了桥梁设备的安全稳定。
文化铸魂 凝聚发展共识
“安全在自己,安全为自己。”新入职职工梁晔第一次进入黄大公司中心综合料库时,悬挂在库房上的这句红色标语,便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梁晔,看见这一条条五点式安全带了吗?”师傅李钊栋手指着安全防护设备说,“上周三班组的小吕就因为没严格按照‘挂一个钩,再摘另一个钩’的双钩要求,差点引发高空坠落事故。”说着,师傅停下讲解,伸手在安全带的侧面用手摸了摸,指尖触到一些断线,他的脸色顿时严肃起来,当即将这条失效的安全带从防护备品库拿了出来,转身对梁晔说:“这就是我常说的隐患藏在细节里。咱们得赶紧把这条失效的安全带登记上。”
黄大公司实行“传帮带”制度,每位新职工都要历经3个月的安全特训。在滨城中心综合料库,梁晔记得师傅教他的“黄金六步法”,每次作业前必须检查防护用品、确认作业环境安全、仪器通电测试、核对材料标识、观察周边环境、确认防护用品穿戴有效。这看似繁琐的流程,在去年冬季的一次意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对钢梁下弦杆节点板处检查时,梁晔凭借规范的操作流程及时发现了节点板高强螺栓已经断裂,螺栓杆即将坠入下部国道,果断将断裂螺栓取出并及时进行补充,避免了次生事故的发生。
该公司定期组织的安全主题活动总是别出心裁。2024年安全生产月期间举办的“隐患排查”竞赛中,无棣北中心供电专业刘煜带领团队创下单日排查隐患8项的纪录,通过对每日功率因数的监测研究,调整了配电系统的运行方式,提高了配电电源的功率因数,有效降低了无功损耗。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年度安全演讲比赛、安全技能大比武等系列安全竞赛,激发职工主动学习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技能的内生动力,为树立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充分利用各类安全主题宣传节点,系统开展事故警示月、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网络安全宣传周等专题活动,通过案例警示、实操演练、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安全文化宣传效果,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控、全方位覆盖的安全管理新格局,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道路通向远方,梦想仍在继续。在绵延四百里的黄大铁路上,安全之光璀璨耀眼,但黄大铁路人逐梦的步伐永不停歇。他们驰骋在冀鲁大地上,让安全、智慧、绿色的“智慧运输新范式”梦想一步步变作现实,化作黄河之畔永不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