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变创
2025年02月25日
字数:1503
版次:03
本报特约记者 梁小燕 通讯员 石智高
听到瓦检员何春雷又一次“抱怨”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需要反复拔管安管,操作繁琐时,神东煤炭补连塔矿通风队副队长苗涛想到自己之前干瓦检员的时候,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那是2019年,大学毕业的苗涛以瓦检员的身份加入补连塔矿通风队,一干就是5年多。这些年,经苗涛创新的气水分离器自动排水装置、瓦检台账数字化管理系统、气动风门辅助开门装置等各类发明不少,可光瓦操作繁琐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想到这些他觉得很惭愧。
2024年,作为副队长的他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一难题,改造、优化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气路系统,让井下气体测量精准又快捷。
补连塔矿井田面积大,各类气体检查点较为分散,检测工作任务量大。尤其在测定待测地点二氧化碳浓度时,需要先测定待测地点甲烷浓度,然后将二氧化碳吸收管拔掉,再测定待测地点混合气体浓度,进而计算出现场二氧化碳浓度。现场操作中,反复拔管安管不仅过程繁琐,还严重影响设备的气密性。
升井途中,苗涛心里盘算着这些现实条件,脑海中一遍遍捋着思路,想着要尽快优化测定二氧化碳浓度的环节。
紧接着,经过班组职工头脑风暴,“加装一个快速接头”的方案出炉。这样的创新,可以使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里的胶管快速对接上去,又能快速地拔下来,节约时间。“可还是需要来回拔管安管的环节。”苗涛心里想着,怎么能彻底甩掉这一环节。
一连多日,苗涛都在思考着这一问题。一天回家后,看到卫生间哗哗流水的花洒只有一个主管路,却可以在上面和左右两面实现三个方向喷水。苗涛突然有了思路,“何不加装一个三通阀,优化气流进去的通道?”
于是,在又一次班组讨论会上,他提出了一个设想,在进气口处安装一个三通阀,将光瓦进气分为两路,一路连接二氧化碳吸收管,一路通过三通阀门连接至水分吸收管,通过控制阀门来改变气路。几经讨论研究,草图绘制成功,配件购买到位,班组人员开始手动改造,经过前后1个月的时间终于改造完成。
这样改造之后,检测二氧化碳时就不需要拔掉二氧化碳吸收管,不仅简化了操作步骤,避免了反复拔管安管导致气密性差的问题,更加保证了检测结果精确。在试验中,苗涛还惊喜地发现,井下气体测量不仅实现了精准检测,还让测定一次二氧化碳浓度用时从1分钟缩短至30秒,提高了瓦检员的工作效率。
此时的苗涛在对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气路系统的改造创新上还没有止步,他认为此次创新改造的基本原理是实现了,但是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外观并不美观,加装的阀门不仅大携带也不方便。在二次创新中,苗涛想着进一步优化细节,让其美观实用方便。
还没等二次再优化改造,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气路系统创新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兄弟单位都打来电话想要学习应用。这样的实效,进一步激发了班组的创新学习热情。一开始还在“抱怨”的老何主动出谋划策,说他在改造摩托车中经常用到一个小阀门,可以拿来试一试。这一试,果然解决了问题,成功让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完成了最终的创新改造。
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的创新改造为苗涛2024年的创新工作完美画上了句号。年末时,他在对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改造创新进行总结,为申请专利做准备,之后便要全面推广,让此项创新发明真正助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回顾此次创新的历程,苗涛说相比解决难题,他更享受创新的过程。解决难题需要进行“脑力激荡”,使思想相互碰撞,再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操作,最终才能成功。
创新无止境。苗涛又投入到了井下吊挂风筒的创新工作中。过去需要一节一节吊挂风筒因平直度不够,后续还需要不断调整。如今,苗涛想着在地面将前期工作一次性做好……
2025年,苗涛表示要不断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科技创新缔造新发展动能,提高通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能力,为煤矿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