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两本账里看振兴
本报记者 陈婉冬 李 霄
2025年02月14日
字数:1718
版次:01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宁夏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南村和泾灵北村。岁末年初,正是盘点一年收获的时候,村民和村干部的两本账,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了乡村的新变化和新风貌。
  村民马恩权首先给记者算了一下自家的小账。
  马恩权家里有两个大棚,一个是自有产权,自筹资金6.5万元,政府补贴7万元,另一个是租别人的,一年的租金是8000元。两个棚的番茄一年可以收获两茬,番茄地头价最高的时候能达到5元,按一茬1万多斤算,每年两个大棚能收入小十万。
  走进马恩权家的蔬菜大棚,立刻就被整整齐齐、欣欣向荣的番茄苗吸引了目光。“这个番茄长得好,你看它们都长得一般儿高,这里都开始挂果了。”一同前来的泾灵北村村支书王金锁掀起番茄叶子给记者看底下刚刚冒头的小番茄。
  “这番茄怎么种得这么好?”记者问。“学呗。”马恩权答。刚刚搬迁到这里时,村民们从没接触过大棚,也没种过番茄、草莓这样的精细作物。一开始都是去周边农业公司的大棚去打工,边干边学,后来自己建了棚,镇上、村里经常派专家下地来指导,技术越来越高,收成也越来越好。
  王金锁回忆,村里最开始建大棚的时候,困难重重,第一个项目建设40个大棚,自筹资金一个月都交不齐,许多村民需要东拼西凑,甚至要借钱。村里的党员和村干部带头交,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帮助村民们解决困难和后顾之忧,好不容易才凑齐了这笔钱。
  这些年,靠着蔬菜大棚等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今年,政府再次筹建了一个110栋大棚项目。“我早上8点在群里发了消息,下午4点所有自筹资金就全部收齐了。”王金锁笑着说。
  “老马是村里的能人,赚钱的路子可多了。”旁边的人打趣道。
  大家刚搬迁来的时候,村里唯一一辆面包车就是马恩权的,农闲的时候拉个货、跑个运输也能赚不少钱。现在村里车多得停不下,80%的人家都有私家车,马恩权家的车都换到了第四代,扩建停车场是村里当下最迫切的工程。
  如今,马恩权开了一家小小的劳务公司,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组织村民们去周边的公司和电厂打工。“一小时15元,但是离家近,赚个零花钱,愿意去的人不少。”马恩权说。
  这本家庭小账,折射出产业落地为村民带来的增收新活路,从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到现在的经济作物、特色作物的壮大,以及由此带动的技术提升,就近就业,灵活经营。
  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要让村民 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关键就要基层 实干,群众肯干。 宁夏煤业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吕静波算 了驻村工作的一本大账。2024年,宁夏煤 业公司向泾灵南、泾灵北村帮扶440万元 建设的7栋日光温室投入使用,为两个村 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解决本村30名以 上农户就业,村民增收约70万元。 大棚建成了,草莓种下了,销路却成了 问题。灵武市的市场需求量小,价格也低, 而银川市的市场早已被周边农村挤占,泾灵南、北村距离远,运输成本高,并不占优势。
  看着村里精心培育的草莓一批一批成熟,吕静波心里十分着急。她拿起手机,从身边人开始推销,借着每周回家的机会,她把一箱箱草莓塞满了后备箱,一筐也送、一箱也送。“有一次,我回到家已经晚上9点了,一看地图,在银川市内就跑了100公里。”吕静波说。
  端午节期间,吕静波促成了两个大单,煤制油公司和煤制油化工指挥部采购了村里的葡萄、蜜瓜、小番茄为职工发放福利,一元钱的利润,吕静波帮着村里谈了又谈,收货的时候,她又守在地里挑了又挑、看了又看,把最新鲜的都装进箱子里。“要让双方都满意,才能有长久合作的基础。”吕静波说。3年间,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累计销售农产品124万余元。
  对于驻村工作队来说,驻村工作只有短短几年,而如何帮助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则是一个要固根本、利长远的事情。
  “21万元用于两个村更新办公设备,村民办事效率更高。”
  “118万元用于12万立方水池泵房改造和管路铺设,村民用水更便捷。”
  “68万元用于分拣大棚项目建设和道路硬化,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更多、环境更美。”
  ……
  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盘家底。
  村民家庭小账本有增收曲线,驻村工作大账本有收支明细。“精打细算”的背后,是帮扶产业落地见效,乡村产业发展渠道不断拓宽的精准发力,帮助着泾灵南、北村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日子过得好不好,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不强,人人心中都记着一本账,这账本里有民生,也有民心。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