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甘肃公司:追风逐绿续华章
2025年02月06日
字数:2095
版次:02
27年前,在甘肃省玉门市玉门镇三十里井子旁的连霍高速公路一侧,龙源电力甘肃公司玉门风电场从丹麦引进的4台300千瓦风电机组缓缓转动起叶片,在甘肃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播下了一颗新能源的种子,就此拉开了甘肃省发展新能源的大幕。
时光匆匆,27年转瞬即逝,甘肃公司几代职工接续奋斗,以创新的智慧、突破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能源变革壮美画卷。截至2024年,公司已连续安全生产27周年,总装机容量突破300万千瓦,实现了2500倍增长,累计输送清洁电力353亿千瓦时,在茫茫戈壁上点亮了万家灯火。
甘肃公司的4台300千瓦风电机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四小天鹅”,寄托着人们对风电事业的美好期许。
“至今我仍清楚记得,那时候每次检修都是一场艰难的挑战。设备是纯进口的,附带的图纸全是英文,刚开始时大家一头雾水,没有现在这么智能便捷的手机和电脑,也没有随时可用的中英文转换工具,遇到小故障,只能靠几位老师傅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反复琢磨,一旦出现大故障,就得花大价钱请外籍专家赶到现场指导处理,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极高。有时设备一停就是10多天,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干着急。”公司总经理陈伟回忆道。
新世纪初,国家大力倡导风电机组国产化,甘肃公司积极响应号召,果断面向国产机组招标。
“这次招标意义重大,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更要为国产风机的发展闯出一条路来。”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招标前坚定地说。招标过程中,公司选择了由金风公司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研制生产的600千瓦国产机组。
这一历史性的决策成效显著。在变电站等设施前期已建成的情况下,玉门风电场二期与三期工程风机单位千瓦造价与国外机组相比降低了约50%,这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成本,更有力推动了风电机组国产化事业。此后,玉门风电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先后开展了重点技改工程以及三期工程,一批批风机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它们在风沙中日夜转动,源源不断地将清洁电能输送到全国各地。2006年,玉门风电场装机容量达到11万千瓦,成功跻身全国五大风电场之列,成为甘肃省风电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
2006年,在能源转型和风电建设升温之际,甘肃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构想。甘肃公司敏锐察觉到在河西走廊大规模布局风电项目的时机已经成熟,并率先与酒泉市政府沟通,争取项目开发权。
2008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通过了《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报告》,酒泉成为全国首座获批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007年至2009年间,甘肃公司紧抓历史机遇,先后开展了向阳、玉门风电场4个特许权项目的建设。龙源电力公司也因此一跃成为甘肃省最大的风电运营商,为后续公司发展壮大筑牢了坚实根基。
2009年末,甘肃公司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而热烈。灯光下,项目经理皱着眉头指着墙上的河西电网图纸说:“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河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度很快,2010年底前投运可能性很大,咱们的项目建设计划得跟着调整。”
河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23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也是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配套工程之一,将有效提升酒泉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
2010年,整个酒泉地区宛如一个巨大的建设战场,兰新高速公路上,满载钢筋、水泥的重型卡车川流不息,兰新铁路施工现场,机械轰鸣、火花四溅;750千伏高压输变电工程现场,塔吊林立、电线纵横,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大规模建设中。
在2010年河西先后动工的20余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中,唯有甘肃公司30万千瓦自主化和北大桥20万千瓦项目脱颖而出,顺利实现并网发电,并产生了可观的电量,在激烈的能源发展竞赛中拔得头筹。
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甘肃公司立足河西地区、因地制宜,深入勘测不同风区的地形、气候与风力资源特点,为机组选型与布局提供精准依据。同时,加大与联合动力、金风科技等企业的合作,全面实现风电机组国产化,大幅降低成本。
甘肃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深度优化产业布局,全力塑造绿色能源发展的崭新样板,以“沙戈荒”大基地项目为核心突破口,深度挖掘当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推进风电、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2023年取得200万千瓦新能源开发指标,立项110万千瓦,开工建设120万千瓦,实现并网47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
“这片沙漠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打造出具有示范效应的新能源基地。”规划部主任郭震望着茫茫沙漠,眼神中充满坚定与憧憬。
借助数字化转型,甘肃公司积极推动风电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搭建新能源生产数字化平台,建成了省级集中监控中心,实现了区域设备安全隐患智能分析、及时发现、自动上报、处理和统计,全面提升生产监管效率。
2024年8月,“世界青年能源行”团队走进玉门风电场感知陇原大地新能源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澎湃动能,了解我国大力推进绿电品牌建设、依托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助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式生态“密码”。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笔下的万里长风穿越千年时空,在新时代的玉门与“双碳”战略完美相遇。在这里,甘肃公司以风光资源为笔,新能源产业为墨,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时光匆匆,27年转瞬即逝,甘肃公司几代职工接续奋斗,以创新的智慧、突破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能源变革壮美画卷。截至2024年,公司已连续安全生产27周年,总装机容量突破300万千瓦,实现了2500倍增长,累计输送清洁电力353亿千瓦时,在茫茫戈壁上点亮了万家灯火。
从“无”到“有”,从“洋”到“中”
甘肃公司的4台300千瓦风电机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四小天鹅”,寄托着人们对风电事业的美好期许。
“至今我仍清楚记得,那时候每次检修都是一场艰难的挑战。设备是纯进口的,附带的图纸全是英文,刚开始时大家一头雾水,没有现在这么智能便捷的手机和电脑,也没有随时可用的中英文转换工具,遇到小故障,只能靠几位老师傅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反复琢磨,一旦出现大故障,就得花大价钱请外籍专家赶到现场指导处理,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极高。有时设备一停就是10多天,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干着急。”公司总经理陈伟回忆道。
新世纪初,国家大力倡导风电机组国产化,甘肃公司积极响应号召,果断面向国产机组招标。
“这次招标意义重大,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更要为国产风机的发展闯出一条路来。”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招标前坚定地说。招标过程中,公司选择了由金风公司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研制生产的600千瓦国产机组。
这一历史性的决策成效显著。在变电站等设施前期已建成的情况下,玉门风电场二期与三期工程风机单位千瓦造价与国外机组相比降低了约50%,这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成本,更有力推动了风电机组国产化事业。此后,玉门风电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先后开展了重点技改工程以及三期工程,一批批风机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它们在风沙中日夜转动,源源不断地将清洁电能输送到全国各地。2006年,玉门风电场装机容量达到11万千瓦,成功跻身全国五大风电场之列,成为甘肃省风电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
重点布局,从“大”到“强”
2006年,在能源转型和风电建设升温之际,甘肃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构想。甘肃公司敏锐察觉到在河西走廊大规模布局风电项目的时机已经成熟,并率先与酒泉市政府沟通,争取项目开发权。
2008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通过了《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报告》,酒泉成为全国首座获批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007年至2009年间,甘肃公司紧抓历史机遇,先后开展了向阳、玉门风电场4个特许权项目的建设。龙源电力公司也因此一跃成为甘肃省最大的风电运营商,为后续公司发展壮大筑牢了坚实根基。
2009年末,甘肃公司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而热烈。灯光下,项目经理皱着眉头指着墙上的河西电网图纸说:“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河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度很快,2010年底前投运可能性很大,咱们的项目建设计划得跟着调整。”
河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23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也是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配套工程之一,将有效提升酒泉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
2010年,整个酒泉地区宛如一个巨大的建设战场,兰新高速公路上,满载钢筋、水泥的重型卡车川流不息,兰新铁路施工现场,机械轰鸣、火花四溅;750千伏高压输变电工程现场,塔吊林立、电线纵横,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大规模建设中。
在2010年河西先后动工的20余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中,唯有甘肃公司30万千瓦自主化和北大桥20万千瓦项目脱颖而出,顺利实现并网发电,并产生了可观的电量,在激烈的能源发展竞赛中拔得头筹。
创新发展,从“守”到“攻”
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甘肃公司立足河西地区、因地制宜,深入勘测不同风区的地形、气候与风力资源特点,为机组选型与布局提供精准依据。同时,加大与联合动力、金风科技等企业的合作,全面实现风电机组国产化,大幅降低成本。
甘肃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深度优化产业布局,全力塑造绿色能源发展的崭新样板,以“沙戈荒”大基地项目为核心突破口,深度挖掘当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推进风电、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2023年取得200万千瓦新能源开发指标,立项110万千瓦,开工建设120万千瓦,实现并网47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
“这片沙漠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打造出具有示范效应的新能源基地。”规划部主任郭震望着茫茫沙漠,眼神中充满坚定与憧憬。
借助数字化转型,甘肃公司积极推动风电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搭建新能源生产数字化平台,建成了省级集中监控中心,实现了区域设备安全隐患智能分析、及时发现、自动上报、处理和统计,全面提升生产监管效率。
2024年8月,“世界青年能源行”团队走进玉门风电场感知陇原大地新能源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澎湃动能,了解我国大力推进绿电品牌建设、依托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助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式生态“密码”。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笔下的万里长风穿越千年时空,在新时代的玉门与“双碳”战略完美相遇。在这里,甘肃公司以风光资源为笔,新能源产业为墨,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