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岸线上的璀璨明珠
2025年02月06日
字数:2639
版次:01
本报记者 吴薇 通讯员 康丽萍 熊清
江西九江,因江得名、依江而生、与江共兴。作为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城市,九江独拥152公里长江岸线。
漫步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江水清澈,碧波荡漾。壮阔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雄伟的长江大桥上车流如织,沿江而建的公园绿道上行人络绎不绝,一幅“江边有新景、水城人共融”的美好画卷跃然眼前。
在距长江大桥不远处,由国能九江公司建设的江西首个万吨级码头,卸船机的大抓斗正从运煤船上卸载煤炭。“卸下来的煤炭将通过全封闭廊道直接输送到储煤场,避免扬尘和含煤污水入江。”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工程师廖源介绍道。
码头与附近的长江大桥、琵琶亭等建筑相互映衬,共同点亮长江沿岸,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黄金水道充分释放“黄金效应”,助推当地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携手打造最美长江岸线。
对症施治 向“绿”而行
走进国能九江公司,160多米高的冷却水塔上,庐山含鄱口、三叠泉、五老峰3幅巨幅风景彩绘格外醒目。厂区内道路干净整洁,香樟树、柚子树、橘子树等树木郁郁葱葱、相互掩映,停车场顶棚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处处见证着这座现代化花园式电厂的创新发展历程。
国能九江公司坐落于九江市浔阳区滨江东路,北濒长江,距离市区3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城市电厂,为九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能源支撑。
近年来,生态环保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在“双碳”背景下“向新而变”?
“病根在哪儿,我们就从哪儿治。”经过不断探索,国能九江人选择了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自此,国能九江公司开启了“绿电”开发模式。针对机组老化对环保达标排放带来的挑战,他们找准突破口,精准发力、蓄力攻坚,先后完成了脱硫脱硝技术升级改造、通流改造、供热改造、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达到10mg/Nm3、22mg/Nm3、2mg/Nm3的超低水平。
“我们的供电煤耗排放总量区域可比领先、污染物排放几近天然气机组,远低于欧美电厂排放指标,也低于国内超低排放指标。公司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及江西省优秀企业等称号,获得国家能源集团‘安全环保考核评级一级’免检资格……”谈起近年来生态环保改造取得的成效,国能九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彬生如数家珍。
“用煤不见煤,厂区无扬尘”,是国能九江公司的又一亮点。
国能九江公司电煤主要以江海联运为主,铁路运输为辅。公司原有码头是斜坡式浮码头,为一期机组配套工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已不能满足电煤接卸需求,且存在较大环保、安全隐患。为充分发挥濒临长江黄金水道的电煤运输成本优势,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及江西省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的要求,公司在老码头港口岸线原址上建设了1个10000吨级、1个5000吨级散货泊位,煤炭接卸能力从每年100万吨提升至511万吨。与此同时,公司同步实施了“最美岸线”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打造九江滨江景观带国能九江新地标,成功融入九江长江国家公园,得到了广大居民点赞,助力公司由城市电厂向花园电厂转变,展现了驻地央企的良好形象。
“以前这里经常灰尘满天,大家都不敢从这过,家里窗户也不敢开。现在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原先的‘老破小’码头蝶变成了景色旖旎的‘滨江明珠’。”在码头外围健身步道散步的附近居民告诉记者。
据介绍,码头工程自2023年6月30日试运行以来,卸煤效率大幅提升。一年半来,码头卸煤约464万吨,其中2024年约318万吨,占全年进煤总量的99.4%,充分发挥了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有效降低了燃料成本。
科技加持 让“绿”的底色更浓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电厂向“绿色电厂”转变,离不开多项关键创新技术的支撑。
国能九江人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以一次次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尝试为支点,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助力公司绿色发展,推动企业高质量转型。
“刘英龙,咱们机组执行配风优化指导书后效果不错,发电耗氨率明显下降,节约成本8.75万元,还减小了生产设备的压力。”
“是呀值长,部门还要求各值按咱们做的配风优化指导书和磨煤机出力分配优化表执行呢……”
这是公司发电部五值值长和同事的一段对话。2021年,公司环保改造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但导致两台350兆瓦机组发电耗氨率升高、成本居高不下、设备存在安全风险,发电部要求五值三控在半年内将发电耗氨率降低至430克/兆瓦时。
接到任务后,两名不到28岁的青年认真查阅了近两个月的生产日报、锅炉运行规程、机组运行曲线,统计了上万个参数指标,终于找到了有效数据,得出了“当炉膛温度达1500摄氏度时,温度每提高100摄氏度,氮氧化物含量增加6倍,导致喷氨量快速增加”的结论,并制定了配风优化指导书和磨煤机出力分配优化表,为公司持续开展创效转型和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该攻关课题当年荣获“全国QC小组成果发表交流活动”专业级成果。
脱硫废水被称为燃煤电厂环保治理的“顽疾”,其成分复杂、污染物多、腐蚀性强、处理难度大。为解决脱硫废水“零排放”问题,九江公司2021年立项开展脱硫废水“零排放”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应用。该项目于2023年竣工投产,采用“低温烟气余热利用闪蒸浓缩+高温烟气旁路烟道蒸发”工艺,在350兆瓦机组中,脱硫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平均处理能力为21.4立方米/时,废水回收率达80.4%,使用尾部烟道烟气余热代替电厂辅助蒸汽作为热源,并无需化学处理试剂的投放,可显著降低废水的运行处置费用。
此项技术为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的工艺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被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成果评价中心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科技成果获得2024年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项目、2024年(第二届)电力行业创新创意大赛一等项目等,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目前已被多家单位借鉴应用。
此外,九江公司还开展了三期W火焰锅炉全燃神华煤综合改造项目,“W火焰锅炉安全低碳煤种适应性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实施“气垫带式输送机在火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化研究”项目,实现了火电厂输煤系统全线封闭、负压、基本无粉尘外漏;开展除灰系统改造,新建3个灰罐,缩短输灰线管道长度,使灰的过程管控更加安全可靠……
一项项科技成果的突破、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落地,是九江公司践行使命担当、勇于开拓创新的真切写照,公司成为长江岸线上城市花园电厂的典范。一组组数据印证了公司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取得的非凡成绩:实现连续6年盈利,机组连续安全运行7369天,3台机组连续3年无非停;2024年累计利用小时完成5084.65小时,较全网火电平均利用小时高264小时,完成供电煤耗300.10克/千瓦时,低于全国火电机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