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店情结
2025年01月16日
字数:1399
版次:04
在我的生活里,书店始终有着独特且无可替代的位置,它承载着我诸多的回忆与情感,犹如一位默默相伴的老友,见证着我一路走来与书结缘的点滴故事。
传统书籍多通过书店发行、流通和推广。书店在古时叫书肆,始于汉代,之后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等诸多称谓,因既刻书又卖书,宋代后统称书坊。书店之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近代也曾称作书局。
从本质来讲,书店承担着传播思想、普及文化、联系读者和促进出版的任务。在许多文化人心中,书店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品位。不知何时起,我对书店有了特殊情结,逛书店(包括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淘书、藏书,给我的生活带来诸多满足和乐趣,书籍也与相机、美酒并列成为我人生三大喜好。
这情结或许源于我对书籍的痴迷。我对书店的最初印象来自童年乡里的百货门市部。那时,虽御马桥附近有一家新华书店,但距离村子较远,在自行车都未普及的年代,对10岁的我来说太过遥远。而乡里百货门市部距学校很近,每次随大人去买日用品和文具,都能顺便看看位于一隅的“图书角”。我已不记得货架上有无名著和畅销新作,却清楚记得“小人书”琳琅满目。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1分钱能买一整开最好的白纸,所以定价几分到几毛钱的“小人书”,我也只能望而却步。
高中时我在蓟州古城上学,学校位于鼓楼北侧,新华书店就在鼓楼旁。那时新华书店的书架不像现在是开放式的,而是和计划经济时期其他门市部一样,书籍陈列在书架上,有罩着玻璃的厚重柜台隔着,拉开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当时书籍价格不低,我囊中羞涩,大多也只能远观。逛书店只为闻闻书香,感受与书籍面对面的氛围,真正读书阅览是去附近的蓟县图书馆,10元押金办的免费阅览证我用了三年,此后我对阅读愈发痴迷。
在保定上学那两年,是我与书店亲密接触的好时光。学校周边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书店,直隶总督城区里书店更是星罗棋布,其中位于“大世界商业城”的图书超市让我印象深刻。那时书店像新兴超市一样采取开架售书模式,读者能步入书架间自由翻看、挑选书籍,想看多久都行,深受爱书人喜爱。
毕业后参加工作,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逛书店更有底气了。我所在县城的书店已满足不了我,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西单图书大厦,天津的东北角、和平路书店,都是我常去之处。即便外出旅行,到一座新城市,我可以不去繁华街市和人文景观,但总要看看当地有什么书店。在我看来,书店的风景胜于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逛书店的过程愉悦、结果欣慰、收获意外,哪怕“逛”多于“买”,能与书籍亲密接触也是旅行中的乐事。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潮,淘洗了我们身边包括书店在内的不少传统文化存在形式。幸运的是,我所在的盘山电厂一直秉持“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传统,常把书店和出版社请进厂里,开展团体购书、读书征文、阅读分享与讨论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很多人和我一样,已习惯把购书和阅读当作生活方式,通过书本增长见识、增强创新与开拓能力,助力企业抓住新时代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我虽常游各地书店,也阅览、购买过不少书,却远没达到“一见辄能诵忆”的境界,“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更是奢望。但我仍沉醉于自己的书店情结中,尤其身处传统书店氛围里,在书香四溢中,寂静无声地徘徊于古旧书架间,满怀景仰地触摸、翻看、挑选书籍,跨越时空维度,那是我希望永远留存的生活场景。
传统书籍多通过书店发行、流通和推广。书店在古时叫书肆,始于汉代,之后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等诸多称谓,因既刻书又卖书,宋代后统称书坊。书店之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近代也曾称作书局。
从本质来讲,书店承担着传播思想、普及文化、联系读者和促进出版的任务。在许多文化人心中,书店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品位。不知何时起,我对书店有了特殊情结,逛书店(包括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淘书、藏书,给我的生活带来诸多满足和乐趣,书籍也与相机、美酒并列成为我人生三大喜好。
这情结或许源于我对书籍的痴迷。我对书店的最初印象来自童年乡里的百货门市部。那时,虽御马桥附近有一家新华书店,但距离村子较远,在自行车都未普及的年代,对10岁的我来说太过遥远。而乡里百货门市部距学校很近,每次随大人去买日用品和文具,都能顺便看看位于一隅的“图书角”。我已不记得货架上有无名著和畅销新作,却清楚记得“小人书”琳琅满目。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1分钱能买一整开最好的白纸,所以定价几分到几毛钱的“小人书”,我也只能望而却步。
高中时我在蓟州古城上学,学校位于鼓楼北侧,新华书店就在鼓楼旁。那时新华书店的书架不像现在是开放式的,而是和计划经济时期其他门市部一样,书籍陈列在书架上,有罩着玻璃的厚重柜台隔着,拉开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当时书籍价格不低,我囊中羞涩,大多也只能远观。逛书店只为闻闻书香,感受与书籍面对面的氛围,真正读书阅览是去附近的蓟县图书馆,10元押金办的免费阅览证我用了三年,此后我对阅读愈发痴迷。
在保定上学那两年,是我与书店亲密接触的好时光。学校周边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书店,直隶总督城区里书店更是星罗棋布,其中位于“大世界商业城”的图书超市让我印象深刻。那时书店像新兴超市一样采取开架售书模式,读者能步入书架间自由翻看、挑选书籍,想看多久都行,深受爱书人喜爱。
毕业后参加工作,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逛书店更有底气了。我所在县城的书店已满足不了我,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西单图书大厦,天津的东北角、和平路书店,都是我常去之处。即便外出旅行,到一座新城市,我可以不去繁华街市和人文景观,但总要看看当地有什么书店。在我看来,书店的风景胜于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逛书店的过程愉悦、结果欣慰、收获意外,哪怕“逛”多于“买”,能与书籍亲密接触也是旅行中的乐事。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潮,淘洗了我们身边包括书店在内的不少传统文化存在形式。幸运的是,我所在的盘山电厂一直秉持“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传统,常把书店和出版社请进厂里,开展团体购书、读书征文、阅读分享与讨论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很多人和我一样,已习惯把购书和阅读当作生活方式,通过书本增长见识、增强创新与开拓能力,助力企业抓住新时代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我虽常游各地书店,也阅览、购买过不少书,却远没达到“一见辄能诵忆”的境界,“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更是奢望。但我仍沉醉于自己的书店情结中,尤其身处传统书店氛围里,在书香四溢中,寂静无声地徘徊于古旧书架间,满怀景仰地触摸、翻看、挑选书籍,跨越时空维度,那是我希望永远留存的生活场景。
(作者单位:天津盘山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