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现实中的温暖底色
◎夏晓红
2025年01月16日
字数:1430
版次:04
  从海报上看到电影《野孩子》预告时,我就被宣传语“我选择你,成为我的家人”和“好好长大”打动了。
  几年前,我从《今日说法》上看到过“流浪兄弟”的故事,知道这个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对于它能带给我怎样的观感,早有些心理准备,但还是被深深触动。
  社会上,几乎每个角色都需要相应的资格,唯有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证。正因如此,社会上出现很多困境儿童,马亮和轩轩就是被这样不负责任的父母抛弃的“事实孤儿”。父母虽健在却长期缺位,造成孩子们没人管没人问,小小年纪在社会上游荡,一不小心误入歧途。
  影片中的哥哥马亮二十出头,是个流浪的小偷,本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不在一个地方待很久,但为了一个无人关照、把他当哥哥一样依赖的8岁小男孩轩轩,他选择留下来,照顾他、呵护他。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少年相互守护,如野草般生长,如家人般相依,抱团取暖。
  马亮从小被妈妈抛弃,他哭着去追妈妈,妈妈狠心没有回头,这是他人生的阴影和隐痛。所以当他想离开,小轩轩哭着追他喊哥哥的时候,他把自己代入了妈妈的角色。他不想像妈妈扔下他那样扔下轩轩,他回头抱起轩轩的时候,就像妈妈抱起了那个小小的孤独的自己。他还会给轩轩唱歌,那是小时候妈妈唱给他的歌,是他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他把这种温暖给了同样渴望母爱的弟弟。
  有的人生来被人撕碎了伞,却努力成为别人的伞。有些人自己身处淤泥之中,却竭尽全力把爱的人举过头顶。马亮就是这样的孩子。他只要像当年妈妈那样狠心,就能很快甩开轩轩这个“累赘”,但他做不到,因为他知道轩轩需要他。他自己是小偷,却从不让弟弟偷东西,不想弟弟成为他这样的人。他从没得到父母之爱,对轩轩却像一个慈爱的母亲,给他讲故事,带他看星星,把偷来的东西换成钱,自己舍不得买衣服却给轩轩买棉袄,自己吃不饱却给轩轩买牛奶,自己没上过学,却希望弟弟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接受教育,有个美好的未来。父母从没有给过他、他所向往的、不曾拥有的一切,他都拼尽一切也要争取来,给他的弟弟,就像给从前小小的自己。他也在这样无私的爱里实现了自我救赎。
  失去了大人庇护的“野”孩子,生活就像草一样,他们住的地方要么是脏乱的垃圾场,要么是废弃的漏雨的破屋,温饱没有保障,还要面对一些坏人的虎视眈眈,但两人因爱有“家”,共同抵御着外界风雨。
  影片里有一个镜头,哥哥骑着三轮车,后座坐着弟弟,还有他们抢来的那张旧沙发,翻过高坡飞驰而下。阳光明媚,兄弟俩灿烂地笑着,纯净而美好,一瞬间竟让人有他们正奔向幸福的错觉。他们还是孩子啊,也渴望温暖和关爱,却被折断了翅膀。那刺眼的阳光和无邪的笑声刺疼
  了我的心。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马亮和轩轩这对流浪兄弟的悲剧,都是不负责任的父母一手造成的。不只马亮和轩轩,还有轩轩的堂妹瑶瑶,也被不负责任的叔叔甩给了爷爷。奶奶瘫痪在床,爷爷拾荒,仅保证活着就已拼尽全力,哪有精力管他们呢。还有吸毒的大毛,以及被“文叔”控制的那些问题孩子,个个是悲剧。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为这些黑暗角落里的孩子们一眼看不到头的绝望和无助。
  影片没有过多的煽情和渲染,而是通过细腻的镜头安静地叙事,让观众去关注边缘未成年人的生存现状。人性有自私和凉薄,就像那些生而不养的父母,也有光辉和力量,就像马亮,虽为小人物,身处最底层,但也有努力善良的一面,懂得爱和给予。这些现实里的温暖底色,让我们一边疼痛一边治愈,一边流泪一边充满希望。
  愿天下孩子,有生有养育。愿社会更健康,人间值得。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技术咨询分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