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城站:“收储铁军”勇前行
2025年01月08日
字数:1946
版次:02
从2019年3月到2024年12月,持续运行70个月,安全生产2100天,累计上站煤炭830万吨,这是6年间榆林能源黄羊城站为公司煤炭产运销业务交上的一份圆满答卷。
根据集团公司一体化运营统一部署,2025年,青龙寺煤矿自产煤集中至孤山西站上站发运,运销煤质中心黄羊城站整建制迁移至孤山站。这就意味着黄羊城站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画上圆满句号。
紧急启动 确保发运
时间回到2019年3月29日,空旷的黄羊城山上,3座高达数十米的钢铁煤棚安静地矗立着,前方宽阔的停车场里,崭新的装载机、低鸣的转运机车犹如一个个全副武装的战士在等待命令、蓄势待发。
由于国家环保政策要求及集团销售策略变化,榆林能源公司要求3月底前紧急启动黄羊城站收储发运任务。在简陋的5号磅房内,一群人激烈地讨论着上站收储相关细节。
“现在场地平整完成,承运车辆已经到位,收储系统安装完毕,但公司内网不知道为什么连接不上?”项目负责人刘强汇报着现场情况。
“电信宽带已经接通,信号良好,但内网出现异常,技术人员正在紧急排查……”安全技术办朱亚东解释道。
“今天24时前必须开始上站收储,30日前务必完成第一列火车发运,集团总调以及公司领导都在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大家再努力一把。”运销煤质中心负责人亲自到现场督战,鼓励众人。
3月29日23时15分,伴随着“称重完毕,请下磅”的提示音,第一辆满载青龙寺自产煤的运煤车在三号煤棚完成过磅称重、现场接卸。
3月30日12时05分,第一列C80火车开始装车,标志着黄羊城站台的上站中转业务正式启动。
那一年,黄羊城站累计完成青龙寺自产煤收储62.8万吨,有效缓解了公司自产末煤外运销售的压力,为青龙寺煤矿正常生产起到了保障作用。
攻坚克难 负重前行
黄羊城站台地处半山腰,夏天烈日当空炎热难耐,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刺骨,收储人员要持续坚守在现场10余个小时,指挥接卸,检验煤质,为公司守好煤炭外运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2年7月26日,一号煤棚口,当班班长李会军拭去额头的汗水,部署当日收储任务。正值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关键阶段,集团公司下达了月度上站不限量的通知。从早上8时起,上站车辆就没有停止过,煤场口的停车场上等待接卸的重车整齐排成四条长龙。
中午时分,气温高达38℃,李会军看着外面的车流拿出手机拨通了厨师的电话:“大姐,今天车有点儿多,吃饭时间推迟到12时30分。”
“干嘛那么着急?再忙也不能不吃饭吧?”身边的同事有些不解。
“今天的量肯定小不了,我们加个班把这些车卸完,然后利用装载机推煤堆垛的时间吃饭,这样不耽搁时间。”李会军一边说着,一边向煤场走去。
当日,李会军和班组成员一直忙到23时,收储煤炭403车1.54万吨,创年度单日收储最高纪录。
黄羊城站重磅前有一段大约30度的缓坡路段,遇到冬季雨雪天气,这段路就成了司机们的“噩梦”。因此,每次降雪后,装载机就在前面推开冰雪,后面的人手持工具向道路洒融雪剂,一条“干净”的路便延伸向远方,路的尽头,一辆辆满载煤炭的汽车缓缓驶来。
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黄羊城站完成煤炭收储173.7万吨,2021年完成收储181.3万吨,2022年完成收储215万吨,连续3年煤炭收储量创新高,成为公司实现“能源保供提质增效”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全面发展 完成使命
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成。
2023年,为积极响应国家煤炭保供政策,公司煤炭销售经营策略发生改变,黄羊城站由东线中转到港的“主力军”转变为青龙寺自产煤外运的“调节器”,年度没有上站计划,站台管理的重心也由之前的“量”转变为“质”,但党建管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等精细化管理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梳理,黄羊城站将站台日常管理方法总结凝练形成“13520”管理法,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三个“一切”,落实“五型”班组,打造两个“品牌”,实现“零违章”“零伤害”,打造出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敢担当讲奉献的收储铁军,并以此为核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幸福指数。
在环境改善方面,黄羊城站先后对住宿办公区进行修缮改造,并组织员工亲自动手开垦花园角,安装充电桩,切实增强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收储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在技术优化方面,将办公场地设在收储现场,配备电子监控大屏,接入矿区装车、途中运输、站内接卸三个场景的视频图像,收储人员通过实时画面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上站车辆在运输途中、卸车环节的详细情况,做到精确指挥,高效管控。
在队伍建设方面,根据个人特长和优点,合理安排AB岗任务,让员工的个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站台各项工作更好开展。
过去的6年里,黄羊城站充分发挥煤炭外运“主力军”“调节器”作用,先后荣获榆林能源公司优秀班组、工人先锋号、“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集体等称号,为公司煤炭运销业务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黄羊城站全员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转战新的阵地,开启新的征程。
根据集团公司一体化运营统一部署,2025年,青龙寺煤矿自产煤集中至孤山西站上站发运,运销煤质中心黄羊城站整建制迁移至孤山站。这就意味着黄羊城站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画上圆满句号。
紧急启动 确保发运
时间回到2019年3月29日,空旷的黄羊城山上,3座高达数十米的钢铁煤棚安静地矗立着,前方宽阔的停车场里,崭新的装载机、低鸣的转运机车犹如一个个全副武装的战士在等待命令、蓄势待发。
由于国家环保政策要求及集团销售策略变化,榆林能源公司要求3月底前紧急启动黄羊城站收储发运任务。在简陋的5号磅房内,一群人激烈地讨论着上站收储相关细节。
“现在场地平整完成,承运车辆已经到位,收储系统安装完毕,但公司内网不知道为什么连接不上?”项目负责人刘强汇报着现场情况。
“电信宽带已经接通,信号良好,但内网出现异常,技术人员正在紧急排查……”安全技术办朱亚东解释道。
“今天24时前必须开始上站收储,30日前务必完成第一列火车发运,集团总调以及公司领导都在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大家再努力一把。”运销煤质中心负责人亲自到现场督战,鼓励众人。
3月29日23时15分,伴随着“称重完毕,请下磅”的提示音,第一辆满载青龙寺自产煤的运煤车在三号煤棚完成过磅称重、现场接卸。
3月30日12时05分,第一列C80火车开始装车,标志着黄羊城站台的上站中转业务正式启动。
那一年,黄羊城站累计完成青龙寺自产煤收储62.8万吨,有效缓解了公司自产末煤外运销售的压力,为青龙寺煤矿正常生产起到了保障作用。
攻坚克难 负重前行
黄羊城站台地处半山腰,夏天烈日当空炎热难耐,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刺骨,收储人员要持续坚守在现场10余个小时,指挥接卸,检验煤质,为公司守好煤炭外运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2年7月26日,一号煤棚口,当班班长李会军拭去额头的汗水,部署当日收储任务。正值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关键阶段,集团公司下达了月度上站不限量的通知。从早上8时起,上站车辆就没有停止过,煤场口的停车场上等待接卸的重车整齐排成四条长龙。
中午时分,气温高达38℃,李会军看着外面的车流拿出手机拨通了厨师的电话:“大姐,今天车有点儿多,吃饭时间推迟到12时30分。”
“干嘛那么着急?再忙也不能不吃饭吧?”身边的同事有些不解。
“今天的量肯定小不了,我们加个班把这些车卸完,然后利用装载机推煤堆垛的时间吃饭,这样不耽搁时间。”李会军一边说着,一边向煤场走去。
当日,李会军和班组成员一直忙到23时,收储煤炭403车1.54万吨,创年度单日收储最高纪录。
黄羊城站重磅前有一段大约30度的缓坡路段,遇到冬季雨雪天气,这段路就成了司机们的“噩梦”。因此,每次降雪后,装载机就在前面推开冰雪,后面的人手持工具向道路洒融雪剂,一条“干净”的路便延伸向远方,路的尽头,一辆辆满载煤炭的汽车缓缓驶来。
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黄羊城站完成煤炭收储173.7万吨,2021年完成收储181.3万吨,2022年完成收储215万吨,连续3年煤炭收储量创新高,成为公司实现“能源保供提质增效”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全面发展 完成使命
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成。
2023年,为积极响应国家煤炭保供政策,公司煤炭销售经营策略发生改变,黄羊城站由东线中转到港的“主力军”转变为青龙寺自产煤外运的“调节器”,年度没有上站计划,站台管理的重心也由之前的“量”转变为“质”,但党建管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等精细化管理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梳理,黄羊城站将站台日常管理方法总结凝练形成“13520”管理法,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三个“一切”,落实“五型”班组,打造两个“品牌”,实现“零违章”“零伤害”,打造出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敢担当讲奉献的收储铁军,并以此为核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幸福指数。
在环境改善方面,黄羊城站先后对住宿办公区进行修缮改造,并组织员工亲自动手开垦花园角,安装充电桩,切实增强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收储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在技术优化方面,将办公场地设在收储现场,配备电子监控大屏,接入矿区装车、途中运输、站内接卸三个场景的视频图像,收储人员通过实时画面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上站车辆在运输途中、卸车环节的详细情况,做到精确指挥,高效管控。
在队伍建设方面,根据个人特长和优点,合理安排AB岗任务,让员工的个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站台各项工作更好开展。
过去的6年里,黄羊城站充分发挥煤炭外运“主力军”“调节器”作用,先后荣获榆林能源公司优秀班组、工人先锋号、“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集体等称号,为公司煤炭运销业务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黄羊城站全员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转战新的阵地,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