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厂区里的“家庭小院”
2024年12月26日
字数:1369
版次:01
  

本报通讯员 张 著 祝寅蓓


  翠绿的白菜、晶莹的萝卜、鲜嫩的上海青……冬日暖阳下,河南民权公司职工们在厂区一角的小菜园中采摘着自己亲手播种的蔬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片小小的菜园,不仅是职工们辛勤耕耘后的收获之地,更成为民权公司“一家人、一盘棋”文化理念的生动写照。这背后还蕴含着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故事起源于2023年的秋天,公司党委书记王科峰在下班途中的一次偶遇。
  “老王,你夫妻俩这是在忙啥呢?”看到职工王敬东夫妇挥动着锄头,王科峰不解地问道。
  “王书记,我看这地空着怪可惜的,准备在这儿种点菜。”
  “哦?怎么想着在这儿种菜了?”
  “书记,您看啊,我们下班也没啥事儿,以前在家种地习惯了。现在瞅着这片地闲着就想种点菜,也算是给自己找点事儿干,还能吃上新鲜蔬菜。”王敬东笑着说道。
  “是啊,书记,自己种的菜吃着放心,而且干干活也算是锻炼身体了。”王敬东的妻子补充道。
  王科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原来是这样,你们这想法还挺好。”
  接着,王敬东又带着王书记来到了厂区的另一块“菜地”,尽管规模不大,却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垄垄青菜、豆角生机勃勃。
  这一场景深深触动了王科峰,后经了解,对类似田园生活有着强烈向往和需求的职工不在少数。
  民权公司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孙六镇,小镇仅有几家规模较小的超市,除了几家小餐馆,几乎没有其他多样的美食可供选择。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职工们更面临着“荒漠”困境。现在工作之余种种菜,不仅成为职工打发业余生活的一个途径,更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公司领导班子迅速进行了沟通交流,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关心关爱职工、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有力举措。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把值班楼东侧空地开垦成菜园,供全体职工参与和使用。
  说干就干,一场由公司工会精心组织策划的空地改造行动火热展开。随着废弃的砖石、建筑垃圾被一车车运走,原本被掩盖的肥沃土壤逐渐展露出来。接着,公司工会又把空地进行规划和整理,划分出果园和菜地,并配备了灌溉设施,同时还购买了各类蔬菜种子和果苗,向职工们发出了热情洋溢的种菜邀请。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报名,要在小菜园里“大展身手”。
  今年夏天,在小菜园的基础上,鱼塘和农场应运而生。
  “这块地适合挖成鱼塘呀!”位于院墙东南角的菜地地势低洼,处于水流的天然汇集处,每逢雨季来临,雨水便会将这片菜地淹没,于是职工们的一个新想法又出现了。公司工会说干就干,经过数日的辛勤劳作,一个初具规模的鱼塘便呈现在大家眼前,职工闲暇之余可以养鱼也可以来此钓鱼,为职工们的业余生活带来了全新的乐趣与期待。
  “书记,我还想养几只鸡?”8月底的一天,职工高志海满怀期待地向公司党委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一想法瞬间点燃了职工对打造一个综合性农场的热情。于是,在鱼塘周边的空地上,鸡舍、鸭圈、羊棚也逐渐搭建起来。
  该公司工会还“趁热打铁”,成立了农牧协会,会长高志海从此便更加忙活了。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农场之上,他的身影便准时出现在那里,穿梭于各个禽舍之间,帮着喂食各个会员认领的鸡鸭鹅。
  这个“家庭小院”所点燃的,远不止是职工们对田园生活的热情与期待,更是一种对企业热爱与奉献的“大情怀”。在这种“大情怀”的引领下,2024年,民权公司爬坡迈坎、滚石上山,克服生产经营重重困难与不利因素,新能源开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华丽转身。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