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通道谱新篇
2024年12月17日
字数:3735
版次:01
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区,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海陆交汇门户。
广西公司立足祖国南疆山川秀美、沿海沿边的资源禀赋,创新求变、向海图强。
从数量规模上看,广西公司已经成为目前集团系统内在运装机风电规模最大的省公司和广西区域火电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企业。
从质量效益上比,广西公司火电机组供电煤耗、风电单位售电成本位列广西区域五大发电集团最低,水电机组水能利用率排名区域第一。
稳定器:协同发展合力显
自2020年8月,集团公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广西公司借助集团一体化优势,充分发挥集团在桂相关产业推动发展平台的职能,加快推动能源基地、绿色港口、化工等大投资大项目建设,集团在广西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目前,除广西公司外,集团还有中国神华、国电电力、龙源电力、国华投资、化工公司、销售集团6家单位在广西开展煤电、风电、水电、煤炭销售等业务。
广西公司加强与集团在桂企业的沟通协调,深化与集团各产业板块的合作,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等国家战略,定期召开区域协同发展推进会,积极推动集团在广西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确保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同时,稳步推进新能源“一区域一集控”建设,在南方电网率先建成区域集控中心,使企业标准上升为南网行业标准。集控中心位居集团区域集控数据入库第一名,集控建设入选集团智能电站典型项目案例。
今年前10个月,广西公司完成发电量145.07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同比增长46.6%,水电同比增长24.3%,火电利用小时较五大发电集团平均高123.7小时,供电煤耗同比降低7.7克/千瓦时。如今,发展质量行业一流、区域龙头的广西公司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乘风破浪、攻坚拔寨势不可挡。
压舱石:规模能源清洁化
广西水网密布、风多光强,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全区现有电源总装机容量8604万千瓦,火电三分天下有其一,占比尽管远低于可再生能源,但火电兜底的基础性能源保障作用举足轻重,在运在建装机容量666万千瓦,成为广西区域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企业,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
特别是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期,广西公司充分发挥南宁、柳州、永福、北海4个火电厂支撑性、保障性、调节性作用,克服煤炭供应紧张、煤价快速上涨导致上网电价同发电成本倒挂等不利因素影响,应发尽发、多发满发,确保关键时期机组开得起、顶得上、稳得住。其间,火电利用小时数、机组负荷率稳居区域第一。
“十四五”以来,广西公司紧紧盯住清洁能源供应商的总目标,通过热电联产动脉供能,泥渣“通吃”静脉除废,千方百计实现规模能源(化石能源)清洁化,争做守护桂林山水“二郎神”,点亮壮美广西的“宝莲灯”。
南宁东部产业新城以广西公司南宁电厂为热源,成功引进了比亚迪3万吨碳酸锂电池项目落户六景工业园区。南宁电厂于今年7月开始为比亚迪电池项目提供30吨/小时的供热量;通过集中供热,替代工业园区30余台低效、高污染小锅炉,建成供热能力500吨/小时的供热管网系统。
永福电厂担纲守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2008年冰灾期间,永福电厂孤网运行21天,全力保障桂林市电力供应,被国资委授予“抗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今年,永福电厂新引进热用户企业3家,至此,热用户已达32家,供热能力达到500吨/小时。电厂依托供热管网、供汽供冷、铁路物流等综合服务,助力桂林市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绿色经开区。
坐落于工业重镇柳州市的柳州电厂,新近促成广西舜韬特种纸业有限公司在柳州鹿寨县进行产业落地,该项目一期供热量26万吨/年,二期供热量70万吨/年。柳州电厂与柳东新区政府签订了《柳州市柳东新区长距离集中供热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每年可增加供热量70万吨。时下柳州电厂以柳东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及长距离供热项目为依托,利用火电机组热源优势,规划开发辐射半径达60公里的“电、热、冷、气、水”多联供模式。10月29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了2023年度全国发电机组可靠性对标标杆机组名单,柳州公司2号机组获“2023年度全国发电机组可靠性标杆机组”称号。至此柳州公司全厂两台机组均获此国家级荣誉。
位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工业园区的北海电厂,已投产的一期工程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是广西“十四五”重点支持的沿海煤电优质项目和国家能源集团重点工程。采用世界最先进的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技术,供电煤耗比区域平均煤耗降低约40克/千瓦时,年节约标煤约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8万吨。6月30日,北海电厂二期扩建项目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一次再热燃煤机组3、4号锅炉大板梁吊装成功。二期工程投运后,北海电厂成为广西单体最大的火电厂和中西部二次再热装机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广西公司火电企业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柳州电厂作为广西首家热电联产和第一个实现超低排放的火电企业,2023年电厂固废资源化处置及煤炭替代综合利用项目入选全国热电企业综合能源服务转型暨数智化升级优秀项目。永福电厂依托锅炉焚烧,实现无害化处置市政污泥和制药企业、木材加工企业固体废弃物。即将建成的“火电协同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年处置污泥能力可达6万吨,有效解决“固废围城”难题。
南宁电厂结合自身优势深入开展白泥替代石灰石脱硫研究,点“泥”成金,实现白泥100%替代石灰石用于烟气脱硫,累计综合利用固废白泥74.4万吨,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园区多年的造纸固废白泥无法有效处置的痛点。南宁电厂与南宁绿城水务公司达成污泥处理协议,年处理城市污泥量达5万吨,有效解决了城市生活污泥处置和城市“固废围城”难题。
北海电厂生产建筑采用去工业化设计,输煤皮带紧身封闭,布置敞开式去工业化栈桥,在北部湾首次采用螺旋卸煤机,煤场全封闭,输煤全封闭,洁净智能用煤不见煤。电厂充分利用海边电厂优势,采用区域首创高效海水脱硫技术,避免石灰石开采及石膏固废产生,为地方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环保空间。电厂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所有污染物排放指标均远优于燃机排放标准,实现超净排放。
排头兵:清洁能源规模化
风光等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能源革命的排头兵,更是碳中和的主力军。
11月14日,藤县大黎三期祥风150兆瓦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至此,广西公司在运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62.4万千瓦,成为目前集团在运装机风电规模最大的省公司,较“十三五”末的60.45万千瓦翻了近2倍。截至目前,新能源利润、资产、装机容量分别约占公司的1/2、1/3和1/4。广西公司风、光、水可再生能源正在通过多元快速向做强做优做大全面努力。
广西公司新能源布局主要集中在桂北、桂东,集中连片的基地化发展势头明显。2021年,在梧州藤县取得130万千瓦新能源技术指标,规划建设“风光储氢”百万千瓦级新能源示范基地。经过3年开发建设,藤县基地已建成6个场站,投产87.5万千瓦新能源,拟开工宁康二期15万千瓦风电,百万千瓦级高山能源基地建成指日可待,并成为南方区域建设进度最快的百万千瓦级能源基地。
如今,广西首个废弃矿区治理与绿色发展有机融合示范项目——桃花光伏项目,广西单体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贵港白花山一期项目均已建成投产。东黎风电项目荣获全国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工程建设项目,陆贝风电项目获评全国电力建设工程智慧工地管理成果三等奖。在桂林北打造的第二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示范基地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桂林基地已经投产风电40多万千瓦,所属能源发展公司还拿到了55万千瓦风电竞配指标。
新能源资源获取能力、建设速度、发展质量、装机容量,均在区域名列前茅。今年,广西公司获得建设指标66万千瓦,预计“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超210万千瓦。
秋冬之交,永福电厂一处空地机车穿梭、人员忙碌,200MW/400MW.H电化学储能项目正在打桩建设,预计一期工程年底建成投产。随着电化学储能项目的上马,永福电厂百万千瓦级“风光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渐行渐近。地处桂林市永福县的永福电厂成为广西唯一百万千瓦级“风光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能源基地。
永福电厂利用火电厂闲置土地开发光伏项目,建成4.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厂区光伏项目于2022年10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年实现利润1100万元。永福电厂在永福县周边市县范围内已获取586MW风电资源,2025年共58.6万千瓦陆上风电将全部投产。百万千瓦级“风光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建成后,新能源装机占比近50%,每年可输送电能34.5亿度,清洁能源年减少碳排放量约31.87万吨,为区域能源结构注入强劲的绿色新动力。
南宁、柳州、北海等火电企业也纷纷上山下乡、追风逐光涉足新能源。柳州电厂成立新能源工作专班,先后对接洽谈项目30余个,与多家政府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鹿寨县工业园区4.5兆瓦光伏已经投产,3兆瓦厂内光伏已开工建设,争取年底完成全容量并网。南宁电厂创造性开展对外合作,积极争取资源,储备300MW新能源项目。北海厂区一期13.7MW分布式光伏项目实现并网发电。
广西公司水电所属4个电站分布在广西3个地市,相距600公里以上,现有发电装机规模为10.399万千瓦。水电公司依托新技术,极大提升了多流域、跨区域电站集控管理效率,抓好小散远水电现场安全生产管控力度,实现所属水电和光伏集控运维一体化管理。撤销3个电站组织体系,成立运行维护部,着力提升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水平。9月12日,水电公司成功应对24年一遇的洪峰过境。水电公司连续两年获得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十周年以上优秀单位”,安全环保一级企业等重要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