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燃起希望
2024年12月04日
字数:1950
版次:02
本报通讯员 郭 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东南168公里处,荒凉的西北戈壁上,狂风拨动着巨大的风机叶片,传来一阵阵呼啸声。这里矗立着国神哈密煤电公司100万新能源项目中的128台6.25兆瓦风力发电机,远远望去,宛如在一片沃野中跳跃的绿色能源音符。定格,见证第一台风机的英姿
2023年,这片荒凉的旷野曾是沙尘暴的肆虐之地,现代文明的足迹难觅其踪。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哈密煤电新能源分公司的党员干部带头深入一线,展开了风速、风向、风量等项目前期勘察,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在这片风区确立了风机建设的最佳位置。
“准备起吊第一节塔筒,吊车准备!”随着新能源分公司综合管理党支部党员张成成通过对讲机发出的指令,风机的第一节塔筒在项目人员的共同见证下缓缓升起。经过30分钟的精准操作,塔筒与底端螺栓完美对接,标志着128台风机中的第一台风机塔筒,在2024年初春的夜里顺利吊装成功。5月5日,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战,项目第一台风机顺利吊装完成。
“这是我们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值得铭记的起点,也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坚强基石。”新能源分公司总经理晋森说道。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他昼夜坚守现场,确保了风机吊装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志们,来合个影吧!这是我们党支部的胜利是我们向新能源事业进军的重要一步。”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夜幕下,第一台风机的雄姿和党员攻坚团队的笑容被永远定格。
攻坚,保障项目的品质标准
“虽然人员短缺,风机吊装现场点多面广,但我们还是要保障在每个作业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对高风险作业进行全程监护。”综合管理党支部书记田小攀在8月开党支部攻坚项目推进会时表示,“今天的攻坚项目专题分析会议,主要是针对如何安全高效组织吊装任务开展讨论,请工程建设部先发言。”
“我建议各级管理人员分风机实行包保,全员上阵、齐心协力!”工程建设部副主任李成飞说道。
“我建议编制《风机安装技术指导手册》《风机吊装安全过程检查表》,对照检查清单逐项检查核实,这样既可以保障安全,又可以进行质量监督。”景峡西风电场副场长刘铭涛说道。
最终,经过多次讨论、层层审核,刘铭涛带领4名工程建设人员,完成了一份针对金风厂家的风机检查卡、一份针对运达厂家的吊装检查卡,以及《风机安装技术指导手册》。吊装检查卡涵盖平台、变流器、主控柜、塔筒吊装,扰流条、机舱、叶轮安装等11大项,螺栓力矩值、吊环螺钉、标记零刻线等60个检查项目,事无巨细,条理清晰地涵盖了整个吊装流程。
“有了吊装检查卡,检查各个环节吊装是否安全,质量是否过关就一目了然了。”张成成说道。
这份检查卡发放到每个人手里,既作为检查依据,也作为一份“质量保证卡”被留存下来,确保在每个环节都有据可依,以备后续的质量追踪和查验,有力保障了整个项目的品质标准。
吊装,当叶片与轮毂完美对接
9月2日,哈密煤电公司1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最后一台风机吊装。天刚蒙蒙亮,工地上已经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巨大的起重机像一位守护者,静静地等待着它的任务。吊装团队穿着统一的荧光安全服,头戴安全帽,手中的对讲机不时传出指令声,气氛紧张而有序。
“再次检查吊装前准备工作,扰流条缠绕正确,吊具符合规范……”安全环保部副主任远敬宇在现场逐项检查,确保无安全隐患。随着一声“开始作业”的号令传来,吊装作业正式拉开序幕。起重机的钢臂缓缓伸展,吊索与风机叶片的连接点精准对接,每一个扣环的紧扣都凝聚了职工们的心血。
然而,就在叶片离开地面,准备与轮毂对接的那一刻,一阵突如其来的强风打破了原有的平静,所有人的心都随着这阵风悬了起来。吊索在风中摇摆,叶片像是一只挣扎的巨鸟,每一次摆动都考验着吊装团队的默契与勇气。现场指挥员紧锁眉头,通过对讲机迅速调整策略,指挥起重机操作员微调钢臂的角度,以抵消风力的影响。
经过一番紧张的调整,风势终于减弱,吊装作业得以继续。在所有人的屏息注视下,风机叶片缓缓对接,每一次对接都显得那么艰难,但又充满了希望。当叶片与轮毂完美对接,那一刻,整个工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仿佛是在为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一台风机叶轮吊装完成,标志着该项目128台风机全部完成吊装,较计划提前28天完成,为集团公司绿色发展再添动力。该项目是国家第二批沙戈荒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授牌“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未来的日子里,它将迎风起舞,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每年超19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还可节约标煤约5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217吨、氮氧化物约310吨、烟尘约64吨,同时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51万吨,有效减轻大气污染,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岁月奔涌、丹心如一。哈密煤电新能源分公司在国神公司党委的指导下,始终坚持全面落实“党建引领+”工作新路径,以担当奋勇作为、以理想指引前路,全力打造“戈壁胡杨”党建品牌,引领全体党员干部发扬胡杨精神,扎根边疆、甘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