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75人 75个堡垒
马勇:心存“创新”志在千里
2024年11月08日
字数:1437
版次:02

本报记者 李 霄 通讯员 黄海瑛

  在贵州安顺公司,维护部一次班副班长马勇不懈的探索和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出了名的,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创新千里马”。从业30年来,尽管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皱纹,染白了他的双鬓,但那双充满灵动与热情的眼睛,始终闪烁着对创新、发明和创造的无限热爱。
  今年10月,马勇带领的队伍取得了2024年贵州技能大赛——第十届贵州电力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电力电气设备安装工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
  马勇的创新故事,就像一部剧情丰富的连续剧,每一集都充满了新奇和惊喜。2010年,马勇担任电气专业综合班班长,主要负责全厂照明及检修电源维护工作。班组经常接到电话,要求为夜里加班检修人员增加场地临时照明。加班检修则说明重要设备情况危急、刻不容缓,临时照明非加不可。设备场地的转换、照明需求的不同,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状况,经常把马勇和他的同事“折腾”得够呛。面对临时照明这个老大难问题,马勇没有抱怨,而是开动脑筋想办法。
  “如果有一个装有照明的车子,带着轮子,哪里需要临时照明就把它推到哪里,我们再接两根电源线,岂不是省力很多?”带着这个思路,马勇和同事们开始动手制作,经过不断尝试,最终成功发明了可升降式移动照明车,后又经过多次改进,成为三级电动升降移动照明车。这项发明不仅解决了厂区临时照明的问题,还荣获了公司总经理奖励基金一等奖。直到现在,他的移动照明车仍在频繁地运用于工作现场。
  从此以后,马勇创新的大门便被打开,且一发不可收拾。2018年,时任配电班班长的马勇又有了新的困扰——捞渣机渣高保护坏得太频繁了。机械的、红外线的、原厂的、改装的,换了一次又一次,每一种都有软肋,但不用又不行,大的渣块在没有保护、持续前进的情况下能把平台给掀翻。
  “捞渣机需要的是一种灵敏、不易受环境影响、容易复位、成本也不高的渣高保护,可是这样的保护去哪里找呢?”那段时间,这些问题时不时地出现在马勇的脑海里。
  有一天,马勇去现场测量设备尺寸,没有卡住的卷尺急速回收,差点弹伤他的手,他却像被苹果砸中的牛顿一样开心,因为这激发了他的灵感。卷尺的回收装置不就可以用于渣高保护的复位上?它可伸缩、有裕度,不至于让检测线被扯断。大渣块被清除后,检测线可以回收复位。使用有形的检测线,避免了水汽的干扰。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发,要做到完全应用,还有很多细节要去画图和思考。怎么触动限位开关?怎么把恶劣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检测线的位移怎么做到最小?马勇一次又一次修改保护装置的三视图,最终制作出了新型渣高保护。这一发明,在公司推动下,申报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认证,也给马勇打开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和时间的推移,新型捞渣机渣高保护、煤质取样瓶电动夹持装置……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在马勇和同事的手中诞生,不仅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还陆续获得多项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用新型专利认证。
  有人问马勇:“你怎么会有这么多创新的想法呢?”他笑着说:“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匹千里马,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发现它、驾驭它。我的伯乐就是我工作的电厂、是那些轰鸣的设备、是支持我创新工作的每一位同事,是他们让我找到了创新的方向。”
  如今,马勇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依然满怀激情地奔跑在创新的道路上。他说:“50岁也不算晚,我还有很多的想法要去实现、很长的路要去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只要努力,做着做着也就成了。”
  这就是安顺公司的创新“千里马”马勇,一个永远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电力人。他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