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龙”阅山河
2024年11月07日
字数:3566
版次:01
本报特约记者 贺晓梅
“呜……”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国能号24轴大功率电力机车满载乌金奔驰在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包神铁路集团神朔铁路上,驶出吕梁山脉,直达渤海之滨。近年来,包神铁路紧盯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践行国家能源集团“一个目标、三个作用、六个担当”发展战略和“41663”总体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西联疆宁、东达渤海、北接内蒙古、南入成渝”区位优势,不断培育在能源运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截至11月3日,年累计完成煤炭运输26576.18万吨,超年进度计划301.67万吨,同比增加376.54万吨,全力打造能源运输桥头堡的保供之旅大道如虹。
重载铁路智能驾驶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发布,重载铁路智能驾驶科技成果转化正式进入批量化、谱系化应用阶段,重载列车群组模式现场试验取得首试成功……一项项推动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及融合创新的成果,成为推动包神铁路重载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4年连破3亿吨 能源保供的“新”极限
今年是包神铁路重组整合的第5年,已过去的四载耕耘、年货运量连续突破3亿吨的背后,是一条连通晋陕蒙“煤海”与渤海的“钢铁巨龙”风驰电掣驶过万家灯火。
包神铁路地处集团一体化铁路运输上游,管内装车量占全集团铁路装车量的70%,能否完成任务,直接影响集团一体化运营质量。公司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融入治理全过程,深化改革新思维,深耕运输主业,从“新”处着手,做好拓源、增运、强链文章,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提高产业创效能力。
“10月11日,包神南线单日接空131列、交重131列,在10月7日历史新高124列的基础上增加了7列,单日接发车数再次刷新历史纪录。”面对一周内两次刷新纪录,运输生产中枢的调度指挥中心全体职工最能感受背后的“新”动能。
如今的智慧调度实现了运用调度信息系统对一线生产数据的整合抽象提升,不用人工就可以实现车辆全过程追踪统计,基于机车周转圈的机车指标自动统计、防冻车预警、机车整备和机车乘务员操劳预警及货运装卸作业进度可视化等数智化功能,为运营决策人员和调度指挥人员提供了现场各类实时动态运输信息,助力运输生产提质增效。
围绕通道能力提升,包神铁路不断积蓄新动能,气象驾驶舱、视频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铁路沿线状况,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等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稳步推进,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建造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
在新质生产力的助推下,包神铁路快马加鞭加快设备升级改造,灵活运用“量价”政策,千方百计拓展煤源。积极研究解决线路接轨、车辆过轨、直通运输等方面存在的堵点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加快能源运输大通道综合布局,持续壮大主动脉,最大限度发挥“黄金通道”优势。
截至10月15日,甘泉铁路累计发运量达1009.77万吨,超年进度213.05万吨,提前77天完成全年发运任务,较去年同期增加216.61万吨,增幅27.31%。
截至10月18日,巴图塔站区年累计装车7024.35万吨,同比增加482.05万吨,增幅7.37%,较去年提前20天突破7000万吨大关,占公司装车量的27.89%,为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10月22日,神朔铁路年累计装车10007.4万吨,能源保供展现强劲动力。
一个个耀眼数字的背后持续书写着能源保供的“新”极限,彰显着属于包神人的汗水与担当。
270辆大型货车同时运输 “动力之王”的强震撼
如果说高速铁路是拉近时空距离的“加速器”,那么重载铁路就是保障能源运输的“生命线”,而国能号24轴便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尽管对重载列车的雄伟有过想象,但走近仍然为之震撼:国能号24轴以其28800千瓦单机最大功率、2280千牛的单机最大牵引力、106米的最长车长以及24轴最多轴数,刷新了轨道交通运输牵引动力的四项世界纪录,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功率最大的火车头,它凭一己之力便可将满载万吨煤炭的列车牵引至全国各地,相当于270辆大型货车同时运输。
“国能号24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全部是机车智能驾驶系统,万吨重载列车100%替代司机操纵的自动驾驶,能在12‰的坡道上牵引万吨货物列车,能以正常时速驶过最小400米的曲线弯道……”
机车乘务员们骄傲地介绍着,这套机车智能驾驶系统不仅首次实现万吨重载列车100%替代司机操纵的自动驾驶,更首次实现根据轮轨黏着力变化、试闸性能对牵引力变化、列车制动力自适应调节控制;首次实现电力机车自动唤醒、整备与休眠,出库前自动对机车进行“健康”检测;首次实现重载机车独特的无线编组与解编、出入库、站段调车、转场转线,极大提升了机车调车作业效率。
截至10月22日,国能号24轴机车运行5年来总走行565629公里,累计安全行车1247列,完成煤炭运输1063.2万吨。
重载在奔跑,跑的是安全高效,要求每一段钢轨、每一颗螺钉、每一米电路乃至每一个信号都必须绝对精准。
“我们以轨旁关键行车设备存在的信息监测盲点、设备故障检修对线路运输安全及运输效率造成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重载铁路运营特点和设备监测需求,自主研发出一套全面、高效的行车设备自动检测与监测系统。”
铁路设备的智慧护航也走出了新步伐,该系统结合现场运维需求,制定高精度采集+标准化传输+统一平台+数据融合的技术路线,提出工电供关键设备综合监测方案,针对道岔、转辙机、轨道电路、信号机、继电器、电源屏、电缆箱盒、接触网电连接线、坠砣及黄河大桥等10类设备设施进行感知群建设,研制了9种专用采集模块;研制了5G智能网关与专用物联网平台,建成了工电供监测数据的标准化接口;申请专利20项,获得软著6项,发表论文7篇。
10月19日,包神铁路申报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重载铁路工电供关键设备综合监测系统”在第二届中国数字交通创新发展大会中荣获“典型案例”殊荣,这无疑为重载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更为强劲有力的保障!
5年规划5个100% 智慧数字铁路的新时代
越是壮丽的风景,越要奋斗才能抵达。
一年四季,风霜雨雪时刻考验着包神铁路集团的各条线路,不仅是对线路设备的检验,更是对包神人持续技术攻关的同步考察。
“王工,我刚拆完开口销,空间小的我快把钳子、撬棍、锤子等这些工具都试遍了才把开口销整下来,尤其是生锈的开口销,手差点给我撇弯了,称手的好工具就等着你给发明呢。”付利珉边擦汗边和正在不停写写画画的王绍成说着。
“放心,这原理我已经想通了,等着组装好咱就去试。”王绍成揉了揉眼睛,难得露出了笑容。
王绍成今年已经59岁,是包神铁路机务分公司东胜检修设备车间的工班长,也是“王绍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35年的耕耘奋斗,他从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始终不变的就是“爱捣鼓”,而像这样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更是在包神铁路遍地开花。
“十四五”以来,作为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标杆企业,包神铁路以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创新活力,紧密结合铁路运输行业实际,把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紧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紧跟集团公司重大项目、紧接国家级研发平台,优化完善科技创新布局和工作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攻关、成果创效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排头兵”作用。着眼未来发展,制定落实集团公司“优秀专家、大国工匠、青年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形成“1+N”人才选拔培养体系。积极开展三支队伍人才选拔,建立三支队伍苗子库93人,向国家能源集团输送苗子人选23人。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着眼于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包神铁路向内发力,积极打造青年创新平台,建立青年创新工作室、青年创客联盟6个,创新性打造“蓝狮”等6支青年标杆突击队,设立青年创新创效专项奖金,举办“包神青创人”创新创效成果发表赛,并创新提出“确保由青年牵头的项目不低于30%,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团队中青年科研人员占比不低于30%”的要求,树立起在科研一线发现、培养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的鲜明导向,鼓励广大包神青年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奋战在安全生产主战场、科技创新最前沿、重点项目第一线。其中,李光波青年创新工作室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技术创新服务生产一线”为核心宗旨,在技术革新领域持续探索,努力寻找业务亮点,成功实施了二十余项科技创新项目,为公司带来了超过300万元的显著效益。“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樊纲领衔的青年创新工作室,成功培养出5位荣获省级创新创效荣誉的优秀青年人才。
“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五年规划力争实现五个100%,即数字移动通信覆盖率100%、智能驾驶常态化开行100%、关键行车设备监测率100%、货运数据指数化利用100%和运输安全智能化管控100%,打造首条设计一施工一运营全生命周期全业务覆盖的智慧重载运输示范线,引领重载智慧数字铁路的新时代。”
以“赋能重载、智领未来”为主题的重载铁路智能驾驶科技成果发布会上,5年规划5个100%正成为包神人新的“共鸣”,经久不息的掌声仿若宣告着包神人始终不懈的追求,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重载铁路物流通道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