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记
2024年09月25日
字数:1395
版次:04
张建军
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在新中国发展史上,注定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因为中国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46年来,中国从自然生态到百姓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场巨大而深刻变革的亲历者,我目睹和经历了这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我的几次乔迁经历成为这伟大变革的小小注脚。
我是1987年来到邯郸电厂参加工作,1989年结婚,1990年宝贝女儿出生。当时由于不能在单位分房,我们不得不到厂区周边的农村租住民房。那是农村的标准院落,房东住正屋,我们住东配房。说是住房,其实就是一个大通间,有20平方米。房子朝西,所以每天基本看不到阳光。没有厨房、厕所。做饭是在房东院里自己垒的小砖棚,大小只能容下一个煤火炉,上厕所则需要到大街上的公共厕所,虽然生活条件异常简陋,但新婚的快乐、新家的温馨似乎冲淡了这一切,尤其是宝贝女儿的到来,给苦涩的生活涂上一层浓浓的暖色。
第一次乔迁是在1991年,我在单位分上了一套老旧的平房。房子在厂区里,这里最早也许曾是一处庙宇,所以被人们俗称“大庙”。我家两间屋子坐南朝北,外带一个小院。房子太过陈旧,墙皮都已脱落,墙角处时时挂满蛛网。靠近仓库的缘故,一到夜里,屋顶上经常能听到老鼠们跑来跑去的声音,热闹的时候,“鼠”声鼎沸,就像是在开运动会,往往要喊几嗓子才能安静一会儿。由于地处整个院子最低的地方,1993年夏天的那次大暴雨,瓢泼的大雨从门口、屋顶、墙缝里灌进来,一会工夫,屋里就成了“游泳池”,家具、床都被泡得漂了起来。不得已我们全家跑到厂招待所“避难”。这是我第一次住公房,虽然破败简陋,但也跟周围的同事建立了深厚的邻里感情,以至于至今遇到这些老邻居,说起“大庙”的往事,大家都还倍感亲切,唏嘘不已。
1993年下半年,我分到了家属院14号楼五楼的一套两室的房子。这套房子虽然只有不到60平方米,却是有了独立厨房厕所的单元房。从此上厕所不用再往外跑,由于位于楼道中户,房间不通风,夏天非常热,我们第一次安装了窗式空调。每到夏天,窗机发出的“嗡嗡”声,配合着窗外树上知了的嘶鸣,每每成为独特的“盛夏奏鸣曲”。
随着祖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也逐渐改善。在其后的1998年和2007年,我又搬了两次家,房子面积也从60平方米到87平方米,再到112平方米。房子面积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齐全,家具家电也越来越高档,生活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为了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2018年,我们又买了一套127平方米的带电梯的大房子,从此告别了爬楼梯的历史。每当我站在18楼宽敞的阳台上,极目远眺,远处的公园绿地,近处的高楼大厦都尽收眼底,心中格外畅快,幸福感油然而生。
回首这几次搬家的历史,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就像是一股春风,吹醒了冰封已久的大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中华民族焕发出了不竭的动力,勤劳的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只争朝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有这一切都是伟大的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我30年来的乔迁经历只是伟大祖国飞速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认真践行绿色发展战略,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单位:河北邯郸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