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洋楠: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卫士”
2024年08月26日
字数:2006
版次:02
立秋刚过,神东煤炭哈拉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示范基地和上湾补连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示范基地,依然是一派生机盎然。来往的路人驻足欣赏或拍照留念,一旁的郭洋楠却在仔细查看植物的长势。虽然这些植物已经过了监测期,但每次上山他还是会习惯性观测一番,他笑称这是“职业病”。
因为对研究植物兴趣浓厚,大学期间,郭洋楠就选择了与植物有关的专业。工作以后,他便将志趣与现场需求相结合,来到神东煤炭投入到进一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事业中。
入企以来,郭洋楠组织和参与了“神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神东水资源保护和利用重大工程”“神东污染防治重大工程”等60多项科研项目,荣获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集团科技进步奖4项、公司科技进步奖16项,被授予“鄂尔多斯市劳动模范”称号及神东“生态环境先进个人”“先进科技工作者”和“神东青年岗位能手”,今年他还获得了神东青年五四奖章。
“科研需要专注,而专注离不开始终如一的热爱。”这是郭洋楠十几年如一日做科研的秘诀,尽管做科研的过程有时候是充满艰辛的。
众所周知,要让植物牢固扎根于土壤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辛的,而在此之前筛选什么样的植物适合矿区的土壤——也就是植物与土壤的适配性这个过程亦是十分复杂的。
郭洋楠在过去14年一直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就是不断考察和筛选与矿区这块土地最适配的植物,也就是通过分析矿区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测评矿区的环境容量、系统的生态阈值和承载力水平,进一步确定不同环境与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养分的承载力及其与植物、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关性,从而筛出适合矿区土地的植物,然后引进、种植、监测、改进、推广等。
“要筛选适合矿区独特土壤环境的植物,就要对植物特性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做研究,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植物的特性,还需要反复实验分析土壤的微生物成分,而采集实验土壤样本就是其中比较艰辛的一个环节。”郭洋楠说道。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至国庆节期间,郭洋楠基本都在野外跑。为了寻找最佳的实验土壤点,取最佳的实验土,做全面的分析,他几乎走遍了北至柳塔煤矿、南到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田范围内的所有沟沟壑壑。找到合适的地点不容易,取样也是一个大工程。由于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所以根系土和非根系土是不一样的,坡底土和坡顶土是不一样的,阳坡土和阴坡土又是不一样的……因此郭洋楠的项目组必须将采样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和网格样方,多点多层次采集,使土壤样品具有代表性,而采集土壤样本的地方一般都是沟底或山坡上,车辆无法到达,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就需要郭洋楠及团队人员一袋一袋地扛到车上。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们便开始这项工作,太阳落山了,我们扛完了,力气也耗尽了。”郭洋楠笑着说道。
一天的工作远未结束,晚上回到办公室,他还得分析处理之前的土壤实验数据,由于数据多而繁杂,他还自学了SPSS统计软件,协助高效分析。
然而并不是每次的实验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不是每一次土壤与植物的适配值都刚刚好,有时候土壤里缺乏要引进植物所需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郭洋楠和团队就要改良土壤,人工添加有益营养元素成分,再进行后续的观察、实验、种植等一系列工作。
植物种下后,灌溉水源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矿区植被的灌溉水大部分来自矿井水。虽然郭洋楠和团队尝试过在源头改善矿井水水质,但灌溉后依然容易引起土壤板结,这一问题困扰着郭洋楠。
而当时公司办公楼前国槐的生长也面临了这一问题,于是郭洋楠和团队就创新性地在国槐的树坑里增加了一些鹅卵石,进行实验。“添加鹅卵石会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灌溉水里面的盐和碱就会附着在鹅卵石上面,从而减少在土壤里面的沉淀。”果然,从那以后,国槐的长势日渐旺盛,他们便把这项成果推广应用到其它植物的成长过程中。
此后,郭洋楠和团队开始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改进,让矿区的植物种类不断丰富。他坦言自己多年来在生态领域的经验积累,源自对植物的热爱,也得益于公司一直以来在生态环保科技方面的大力支持。
今年1月份,郭洋楠被调到公司科技管理部担任科技主管。刚到新岗位,他就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负责起草《公司科技创新考核管理细则》。作为多年的科研实践者,郭洋楠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丝毫不敢懈怠。他对照两级公司下发的方案制度,深入各生产矿井、辅助单位,调研征集职工的意见,最后整合分析进行起草。
经过前前后后、字斟句酌19次的修改完善之后,郭洋楠在一季度末交上了这份以激励为出发点、调动各单位科研积极性的《公司科技创新考核管理细则》。
虽然调整到了新的岗位上,但之前没有结题的生态科研项目,郭洋楠依然还在认真参与。做事井井有条、善始善终是他工作多年来一贯的风格。
一直与植物打交道的郭洋楠深谙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同样明白神东这块“土壤”最适合他个人的“成长”。在这里,郭洋楠汲取养分、茁壮成长,最终成为用知识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卫士”。
因为对研究植物兴趣浓厚,大学期间,郭洋楠就选择了与植物有关的专业。工作以后,他便将志趣与现场需求相结合,来到神东煤炭投入到进一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事业中。
入企以来,郭洋楠组织和参与了“神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神东水资源保护和利用重大工程”“神东污染防治重大工程”等60多项科研项目,荣获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集团科技进步奖4项、公司科技进步奖16项,被授予“鄂尔多斯市劳动模范”称号及神东“生态环境先进个人”“先进科技工作者”和“神东青年岗位能手”,今年他还获得了神东青年五四奖章。
“科研需要专注,而专注离不开始终如一的热爱。”这是郭洋楠十几年如一日做科研的秘诀,尽管做科研的过程有时候是充满艰辛的。
众所周知,要让植物牢固扎根于土壤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辛的,而在此之前筛选什么样的植物适合矿区的土壤——也就是植物与土壤的适配性这个过程亦是十分复杂的。
郭洋楠在过去14年一直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就是不断考察和筛选与矿区这块土地最适配的植物,也就是通过分析矿区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测评矿区的环境容量、系统的生态阈值和承载力水平,进一步确定不同环境与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养分的承载力及其与植物、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关性,从而筛出适合矿区土地的植物,然后引进、种植、监测、改进、推广等。
“要筛选适合矿区独特土壤环境的植物,就要对植物特性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做研究,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植物的特性,还需要反复实验分析土壤的微生物成分,而采集实验土壤样本就是其中比较艰辛的一个环节。”郭洋楠说道。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至国庆节期间,郭洋楠基本都在野外跑。为了寻找最佳的实验土壤点,取最佳的实验土,做全面的分析,他几乎走遍了北至柳塔煤矿、南到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田范围内的所有沟沟壑壑。找到合适的地点不容易,取样也是一个大工程。由于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所以根系土和非根系土是不一样的,坡底土和坡顶土是不一样的,阳坡土和阴坡土又是不一样的……因此郭洋楠的项目组必须将采样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和网格样方,多点多层次采集,使土壤样品具有代表性,而采集土壤样本的地方一般都是沟底或山坡上,车辆无法到达,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就需要郭洋楠及团队人员一袋一袋地扛到车上。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们便开始这项工作,太阳落山了,我们扛完了,力气也耗尽了。”郭洋楠笑着说道。
一天的工作远未结束,晚上回到办公室,他还得分析处理之前的土壤实验数据,由于数据多而繁杂,他还自学了SPSS统计软件,协助高效分析。
然而并不是每次的实验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不是每一次土壤与植物的适配值都刚刚好,有时候土壤里缺乏要引进植物所需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郭洋楠和团队就要改良土壤,人工添加有益营养元素成分,再进行后续的观察、实验、种植等一系列工作。
植物种下后,灌溉水源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矿区植被的灌溉水大部分来自矿井水。虽然郭洋楠和团队尝试过在源头改善矿井水水质,但灌溉后依然容易引起土壤板结,这一问题困扰着郭洋楠。
而当时公司办公楼前国槐的生长也面临了这一问题,于是郭洋楠和团队就创新性地在国槐的树坑里增加了一些鹅卵石,进行实验。“添加鹅卵石会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灌溉水里面的盐和碱就会附着在鹅卵石上面,从而减少在土壤里面的沉淀。”果然,从那以后,国槐的长势日渐旺盛,他们便把这项成果推广应用到其它植物的成长过程中。
此后,郭洋楠和团队开始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改进,让矿区的植物种类不断丰富。他坦言自己多年来在生态领域的经验积累,源自对植物的热爱,也得益于公司一直以来在生态环保科技方面的大力支持。
今年1月份,郭洋楠被调到公司科技管理部担任科技主管。刚到新岗位,他就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负责起草《公司科技创新考核管理细则》。作为多年的科研实践者,郭洋楠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丝毫不敢懈怠。他对照两级公司下发的方案制度,深入各生产矿井、辅助单位,调研征集职工的意见,最后整合分析进行起草。
经过前前后后、字斟句酌19次的修改完善之后,郭洋楠在一季度末交上了这份以激励为出发点、调动各单位科研积极性的《公司科技创新考核管理细则》。
虽然调整到了新的岗位上,但之前没有结题的生态科研项目,郭洋楠依然还在认真参与。做事井井有条、善始善终是他工作多年来一贯的风格。
一直与植物打交道的郭洋楠深谙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同样明白神东这块“土壤”最适合他个人的“成长”。在这里,郭洋楠汲取养分、茁壮成长,最终成为用知识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