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煤海耀军魂
2024年08月14日
字数:2483
版次:02
本报特约记者 向 南 通讯员 杨舒惠
昔日铁马冰河梦,挥剑指,破长空。今朝煤海扬帆起,采乌金,铸辉煌。
在准能黑岱沟露天矿,有这样一群铁血男儿,他们从军营踏入矿山,把战场的拼搏化作煤海的奋斗,将满腔热血倾注于这片土地。尽管军装已换,军营已远,但那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军人本色依旧鲜明。如今,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让军魂在百里煤海中继续闪耀,绽放新的光芒。
穿爆一线写荣光
成为一名军人是张靖平从小的志向。时间拨回1985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应征入伍,来到了河北省张家口市某集团军服役,成为了一名坦克兵。服役期间,他被评为上士班长,多次受到部队嘉奖。
脱下绿色军装走出坦克战车,换上橘红色工装入职矿山,对于张靖平来说,变换的是工作角色,不变的是初心使命。1989年,张靖平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35年来,他多次荣获准能集团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我是一名党员,自1988年在部队入党以来,我一直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党一天,我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张靖平说道。
2010年,张靖平成为运行一班班组长,面对作业现场各类工程设备及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他主动扛旗,冲入一线解决各项难题。穿孔质量不高,改变生产工艺;爆破设计局限,创新调整方案;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加强现场监督……“靠拼而不靠等,靠干而不靠喊。”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坚持“言教不如身教”的方法,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带动全体职工遵章守纪、笃行实干。
凭借张靖平军事化的班组管理方式,运行一班实干争先、管理有序、公平公正、奖罚分明,职工干事创业热情高涨,班组向心力空前凝聚。自张靖平担任班组长以来,运行一班没有发生过一起轻伤以上事故和一般设备事故,被准能集团评为优秀班组。2020年至今,班组工作量连续多次创历史新高,共完成进米量216.28万米。
忠心向党,实干担当。张靖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在守好自己责任区的同时关心身边每一个人,以奋进的姿态办好每一件小事,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实现着人生蜕变、价值升华。
采掘战线展风采
今年49岁的刘向东是采掘队的一名电铲司机。1992年,他在北京军区服役期间光荣入党,退伍后,先后在准能消防队、黑岱沟露天矿轮斗队工作,多次荣获准能集团优秀共产党员,黑岱沟露天矿先进生产工作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等称号。
“电铲的安全运行,离不开每一次认真点检,点检质量就是电铲安全运行的保障。”作为一名电铲司机,在工作中,刘向东严格执行“一班三查”制度,强化设备点检,提高设备出动率。
多年来,刘向东一直坚持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的管理理念,通过总结个人实践经验,提炼、吸收黑岱沟露天矿各类型电铲点检方法,并与队安监员和技术人员共同挖掘电铲各类隐患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查找设备隐患、判断电气故障、预防机电事故的“三多点检法”,即“多看大型结构件连接处、多听减速箱和风机异常声响、多问上下班司机和维修电钳工”。这一方法在班组内得到广泛推广,实现了对电铲薄弱环节和潜在隐患的精准发力,使各类事故隐患真正做到可控在控,进一步夯实了电铲安全运行的基础,切实发挥了电铲司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作用。2023年,他共发现大牙销轴松动、提升减速箱漏油等隐患5次,有效避免了机械伤害事故发生和高额维修配件成本,大大提高了实动率。
铲斗一举、安全在手。在工作岗位上,刘向东时刻保持着一丝不苟的军人风采,这些重达1000多吨的“钢铁巨人”从未在他的手中出现过失误。他始终按照操作规程和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程工作,实现了连续4000天安全生产无事故。
当下,能源保供正在持续进行中,刘向东在采掘一线以“拼”的精神和“战”的姿态,在广袤的乌金煤田上开拓着、耕耘着、奉献着。
供电卫士护采场
每当提及在部队的那几年时光,供电队的吉磊眼中总是闪烁着光芒。作为一名入职矿山3年的青年,吉磊在部队的熔炉中,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吃苦的奉献精神。从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以踏实勤勉、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姿态,展现着那份永不褪色的橄榄绿风采。
作为退伍军人,吉磊在队列会操、擒拿格斗、耐力训练等方面总是信心满满、游刃有余。然而,来到供电队后,面对露天矿高压供电、供配电设备工作原理图、供电线路故障分析判断等专业知识,他一度感到有些迷茫。为了尽快适应新工作,吉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脑海中回放着当兵时与战友们一起咬牙坚持武装五公里越野的场景:那群汗流浃背、握拳皱眉的年轻人一起唱着歌,“当兵就要敢呀么敢争先,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汗……”这些回忆让他不再畏难、不再退缩。第二天上班后,他虚心向老师傅和技术员请教,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揣摩和运用所学知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勤学、善思、好问的吉磊,经过3年的磨砺与成长,成为一名懂技术、肯吃苦、乐于奉献的青年技术能手。现在,他掌握了优化采场供电线路、故障线路隐患排查、高压停送电操作流程等实操技术。每当遇到紧急停电工作任务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和同事齐心排查线路故障,坚持干在前、冲在前,直到线路恢复正常送电后才离开生产现场。
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准格尔地区暴雨天气频发,强降雨导致采场供电线路突发停电现象陡增。为了做好雨后恢复供电工作,吉磊和同事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宛如急先锋般投入到雨后恢复供电的战斗中,及时对停电线路开展隐患排查,确保穿采设备及时恢复供电。同时,他和工友们及时对低洼处的供电设施,全部采用高支架进行垫高处理;对采场内低洼位置的高压开关柜做好防洪挡墙和排水渠,并不定时巡查高压开关柜有无下陷现象。
“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吉磊从不后悔自己当兵的选择。现在,他正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融入工作中。他坚定地说:“我要在煤海中乘风破浪,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奋勇前行。”
昔日军营锤炼意志,今朝煤山展现风采。在黑岱沟露天矿的广阔天地里,有很多像张靖平、刘向东、吉磊这样的复转军人身影。他们曾身着戎装、保家卫国,如今换上工装、投身煤海,在矿山的每一寸土地上,延续着军队的严谨与坚韧,以敬业为笔、奉献为墨,书写着拼搏与进取的新篇章,在煤海深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