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新朔铁路:
守护能源“大动脉”
2024年08月12日
字数:3347
版次:01
  

本报特约记者 陈 璐 通讯员 翁 恩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回望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赋予了能源企业新使命、新任务,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当输送能源的车轮开始转动,一头连着国民经济动脉,一头连着交通强国使命,新朔铁路——一条接轨历史与未来、连通经济与民生的能源动脉,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在蒙晋大地跑出了西煤东运的加速度,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
  能源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新朔铁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发展与安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努力在提质增效、发挥核心功能上塑造新优势,源源不断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链”上能源坚持向市场要效益
  内蒙古鄂尔多斯是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年产销量约8亿吨,全国每5吨用煤就有1吨来自鄂尔多斯。新朔铁路位于鄂尔多斯煤炭核心产区黄金位置,东接大秦铁路,南连朔黄铁路,西接包神铁路,北连呼准铁路、唐包铁路,打通了蒙西地区铁路运输的“任督二脉”,形成辐射晋陕蒙“三西”煤炭主产区、直通北方5个主要港口的一流能源运输通道。
  能源保供的政策优势、资源富集的区位优势、一体化运营的协同优势,赋予新朔铁路无比光荣的使命,补强了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输网络的关键一环,每年向大秦铁路、朔黄铁路两大西煤东运主干道输送煤炭超1.5亿吨以上。
  将优质的运力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产力,是铁路运输博弈能源市场的立身之本。
  新朔铁路坚决贯彻党中央稳经济稳增长战略部署,坚定向市场要效益,从“做强上游货源集运、做大本线通道运能、做足下游货流疏解”精准制定落实举措,以集团“大一体化”引领公司“小一体化”发展,打造“1+2+4”运输矩阵,充分发挥“厂矿线站”联合体作用,加快能源通道布局,积极引流上线,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提升装运卸全链条效率,不断增强资源辐射力和产业控制力。
  加快推动铁路专用线、集运站的建设向资源富集、产业集聚区域延展,提高物流园区、储煤基地的铁路专用线及联络线接入比例,丰富铁路“毛细血管”。推进大准线四站及唐公塔车站扩能改造升级,加速现代综合物流企业建设,完成卧厂站两万吨扩能改造并顺利开行两万吨列车,开辟蒙煤入宁、疆煤入区等多条运输新通道,加快构建更智慧、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的现代化铁路物流体系,有力提高了运输产业核心竞争力。
  新朔铁路实施大物流战略,强化“一企一策”营销策略,充分利用现有四大非煤货场区位优势和集货能力,开发非煤运输新品种,积极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项目,让货运组织方式、作业流程、个性服务更加适应现代物流市场,积极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此外,新朔铁路优化生产力布局,投运中心站控制、智慧机务、变电所无人化等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班组整合、一岗多能优化,实现助理值班员、机车乘务员等14个工种减员299人,优化货运制票员、货运员、线路工、信号工等11个工种岗位81人,有效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集团首例以车站为区域的CTC区域集中控制在丹洲营站成功试运行,首次在集团运输板块开启“大站控小站”运行模式,大准全线推广后可实现11个中间站“无人化”;不断整合管内车号设备及系统,车号系统配置量大幅减少,生产要素实现进一步优化。
  向“新”而行推动新质生产力变革
  铁路行业由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运营管理等要素构成,产业链长、赋能场景广、拉动作用大,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新朔铁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安全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对能源安全新战略的认识,以数智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为方向,绘制“一云、两网、三个平台、五大智能”智慧铁路建设蓝图,加快推进智能运营、智能装备、智能运维、智能安全管理在运输领域的重点应用,着力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成立公司铁路柔性研发中心,负责围绕公司生产运营中的重点问题和技术难题,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自公司成立以来,新朔铁路累计投入3.6亿元进行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攻关,获得授权专利33项,取得氢能源动力装备、同相供电等前沿科技成果187项,持续巩固提升内在价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活企业动力活力之“源”,力求更好地服务国家及集团公司战略需求。
  当传统的生产模式被打破,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重构着更具内涵的生产新秩序。
  新朔铁路坚持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构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新高地不断探索,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推进智慧机务、智慧供电、智慧准池示范线建设,实现机务专业机车状态透明、单机成本精准核算、检修整备+驾驶的全流程数据链,取得了供电专业形成智能变电所+接触网智能运维的新突破,迈上了智慧准池示范线形成数据自驱、状态孪生的新台阶。
  走进新朔铁路机车智慧整备库,空无一人的厂房、干净整洁的整备线让人眼前一亮。一辆刚刚结束值乘任务的机车,被一辆亮黄色的公铁两用牵引车牵引到作业股道指定位置,随后几台机器人沿着既定路线驶到机车周围,忙碌地穿梭其间,开始进行机车整备巡检。该机车智慧整备库于2024年年初投用,以“整备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为核心,配备有车顶检测车底智能巡检机器人、清洁机器人、上砂机器人等,采用高精度运动控制、多传感器融合感知、SLAM导航定位等先进技术,通过运用计算机视觉功能使机器人进行整备技术学习,能够依次完成车轮踏面探伤、车顶及走行部检测、机车清洁等8类项点的自动检测作业,精准分析判断故障状态,完成机车走行部的日常检查,有效形成“车、人、图”智能化管理,有效避免人工目视检查易漏检等问题,提高机车整备质量。智慧检修库投入使用后,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不低于90%,节约检修人员25%,故障分析处理效率提升40%。
  追“光”逐“绿”打造一流产业链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朔铁路加快在绿色运输、氢能源动力装备研发等方面发展,推动运输产业向绿色低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国内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和氢能源动力接触网作业车进入性能试验阶段,其中氢能源调车机车顺利完成万吨装车牵引试验任务,是在“双碳”背景下重载铁路加快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的突破性探索。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巴准线贯通式同相供电工程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完成工程化改造,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抢占了重载铁路科技创新“制高点”。“面向多应用场景的重载铁路双源制大功率机车研制”项目完成样车试制调试,“重载铁路接触网、电力故障精确定位系统研究与应用”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
  风吹草低,山河锦绣。新朔铁路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探寻清洁能源可持续的技术革新和可借鉴的实施路径,着力构建更低碳、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探索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体系。
  结合氢能源动力移动装备,新朔铁路研制世界首个以新能源为供能主体的“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获得5兆瓦分布式光伏建设指标,顺利完成0.38兆瓦年度指标建设任务,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系统作为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电力配电系统的后备电源,踏入光伏制氢“制—储—用”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破冰之路。经测算,项目建成后预计可节支电费约800万元/年,节约标准煤耗3584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934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69吨/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34吨/年。
  新朔铁路研究利用铁路沿线路基边坡、屋顶等闲置土地资源开展光伏建设,探索引入已建成的光伏、风电资源,用于补充铁路10kV电力系统、牵引供电系统电能供应,解决部分变电所单电源点的问题,降低运输成本。积极探索研究基于融合遥感技术、无人机筛查技术、地基探测技术、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以及多传感器监测技术的“空-天-地”一体化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系统,实现铁路线路状态实时监测,自然灾害提前预警。
  岁月悠悠,年轮添新,新朔铁路经历重组成立的淬炼,以崭新的姿态跨步成为了能源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如今的新朔铁路布局合理、运作高效、装备先进、队伍精干,正焕发着向阳生长的强劲生机和活力,向着建设“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一流运输企业持续深耕,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贡献着新朔力量。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