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包头化工:向“新”出发创享未来
2024年07月24日
字数:1407
版次:03
  

本报特约记者 张晓刚 通讯员 陈军伟


  6月21日,对于包头化工聚丙烯装置主管周兴荣、工程师李康和关明亮来说又是难忘的一天,他们再次完成了聚丙烯新产品L5D98-1的首次转产工作,进一步优化了聚烯烃产品结构,为公司聚烯烃产品“家族”又添“新成员”。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路走来历经风雨、承受考验、破解难题,包头化工作为世界首套煤制烯烃示范项目,以新牌号研发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对于化工装置而言,新牌号研发生产绝非易事,稍有不慎可能会带来反应器爆聚、设备跳车、出料线堵塞等一系列问题。回忆以往新牌号转产的经历,让周兴荣最难忘的莫过于2023年4月23日首次研发生产MT35和MT70两种全新牌号的聚丙烯产品。
  “去年,装置转产MT35和MT70两种全新牌号的聚丙烯产品,我们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虽然已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定的转产经验与技术储备,但依然像是摸石头过河。”周兴荣坦言。
  MT35和MT70两种牌号的聚丙烯产品具有优异的透明性、良好的流动性、较好的抗冲击性和良好的加工性,并且产品纯度高,广泛应用于微波用品、食品储存容器、冷热奶茶杯、透明垃圾箱等领域,是理想的食品级材料。而类比同类型的高透明无规聚丙烯牌号,MT35和MT70具有较高的熔融指数,其熔融指数分别为38克/10分钟和70克/10分钟左右,尤其MT70产品是目前国内无规共聚聚丙烯中熔融指数最高的产品。
  “虽然MT35和MT70产品是理想的食品级材料,但高熔融指数产品在生产期间,对操作人员和设备要求均较高,易发生造粒切粒困难、挤压机扭矩波动增大的情况,会导致转产难度提升。”装置工程师李康介绍说。
  应对挑战,唯有做好十足的准备。为确保两种聚丙烯牌号研发生产取得成功,聚丙烯装置自上而下进行转产前的动员准备,从转产方案编制优化,到全员培训,再到新牌号所需“三剂”到货情况追踪。在那段时间,装置主管周兴荣,工程师李康、关明亮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转产前各项准备工作的监督与协调之中,他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力求做到无一疏漏、顺利转产。
  新牌号研发生产不仅要面对新参数调整给设备带来的潜在风险,更要面对庞杂的操作,这些对于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都是不小的考验。
  据关明亮回忆,为确保新牌号转产工作一次成功,技术人员对反应器及挤压机运行系统的工艺参数和控制质量不断进行摸索优化,细化反应器各组分的调整幅度,全面优化完善转产方案,并提前降低反应器温度和丙烷含量,提高流化气速,清理风送系统风机过滤器滤网,为顺利转产做好准备工作。
  在转产过程中,聚丙烯装置技术人员全程跟踪、精心指导,密切关注床层温度、丙烯分压、静电、壁温、反应器流化密度以及产品出料系统出料情况,根据参数变化趋势及在线分析仪表数据及时调整乙烯、氢气、复配剂加入量,对产品控制指标进行定频分析、及时跟踪、及时调整,克服了粉料发粘、软化温度低等困难,最终顺利完成无规共聚高融指透明料MT35和MT70产品转产工作。
  MT35和MT70产品转产工作的顺利完成,进一步提升了包头化工聚丙烯树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新产品研发差异化、高端化积累宝贵的经验,为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包头化工始终紧盯行业前沿,瞄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坚持自主创新技术转化这一核心,以提升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摸索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思路,找准瓶颈问题、制约障碍,成功完成一个又一个聚烯烃牌号研发生产,蹄疾步稳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发力。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