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薪火相传
◎ 任丽研
2024年07月18日
字数:877
版次:04
  小时候,我对煤就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而这份特殊感情,皆源于在煤矿工作了三十几年的父亲。长大后,我也步入了矿山,从父亲手中接过他精心保存的坑坑洼洼的饭盒和井下运输胶带揭层自制的灯带。那一刻,父亲显得那般庄重,如今回想起来,那一幕仍历历在目。
  父亲于1960年来到平庄矿务局元宝山煤矿,自此便开启了他近四十年的采矿生涯。那个年代,很多人给煤矿工人冠上“煤黑子”的称号,由此可见,其中的艰辛超乎常人想象。彼时,井工矿的开采设备既原始又简陋,一条仿若鱼脊骨般的运输溜子,将一吨吨靠镐刨锹装的黑色煤炭装进矿车,再用几匹马拉到距离地面几百米高的井罐下,再一车车运至地面。上世纪70年代初,井下皮带运输的出现,加快了煤炭生产速度,也终结了马拉矿车的原始工作场景。后来,父亲每每忆起这些,总会一次次告诫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煤矿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头部至今仍遗留着一块巴掌大的伤痕,那是一次采煤工作面来初压,父亲被局部冒落的煤矸石掩埋,经过工友们连续二十五小时的全力营救,才死里逃生。回忆起这些,父亲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那时候的我们,对国家的奉献是首位。”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父亲的宽广胸怀和煤矿工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记得有一回,我和其他几名小伙伴一同去父亲工作的煤矿玩耍。在井口恰好看到一群浑身上下满是煤尘、汗渍且疲惫不堪的矿工从幽深的矿井中升井。正当我呆呆地看着这一幕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呼唤着我。一个满脸煤尘的人站在我面前。“爸爸,你是我爸爸?”我睁大眼睛,仔细辨认着一身煤尘的父亲。“怎么了,连爸爸都不认识啦?”父亲无奈一笑。“是爸爸,真的是爸爸。”当我反应过来,赶忙上前拉住父亲那有力而温暖的手。记得那次,拉着父亲左手时残留的黑色煤渍,我一连数日都不舍得洗掉,因为那些黑色的煤渍里有父亲的温度。
  父亲的矿山情结,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选择。步入青年后,我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父亲为之奋斗了半生的矿山,踏着父辈的足迹拼搏在百米井下。尽管每日的工作又累又苦,但内心的热爱让我勇往直前,朝着更广阔、更坚定的目标,无怨无悔地前行……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元宝山露天矿)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