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归家的小路
2024年07月12日
字数:1251
版次:04

◎ 王金旗


  岁月的蹉跎,风雨急而车马慢,穿着浸湿的蓑衣背着厚重的行囊行走在归家的路上,不知这雨要下多久,泪眼莺啼,怜花枝去,却惹了这一地的骤雨落满黄昏。庭院深,夜梧桐,心存善念去躲今世的宿命,可无奈,一点凄凉,两处悲伤,三翻轮回,四世何往?相思千里决堤,吾心归乡。
  隔着山已望到窑洞里零碎的星光,周围不知名的昆虫嘈杂叫个不停,这是母亲的故乡,也是我幼时成长的地方。这儿道路崎岖,坐车到山坡后便只能步行,泥泞的道路使原本疲惫的身体多了些许阻力,但是归家的心此时已按捺不住,内心充满一种莫名的急躁。陕北的风总是格外地凄冷,站在山顶总是摸不清风向,童年时喜欢站在山顶上,看着一座又一座连着的山脉,感觉似乎永远走不出大山,与玩伴总是探讨一个问题:先辈到底是怎样找到这个地方并且扎根生存下来,走进这重重大山,令人难以寻觅;尽管如此我依旧留恋着这里,可能由于从小成长在这里的缘故,多了一丝乡愁。
  米脂县在榆林中部偏东,无定河中游,古称银州。人们常说:“地有流金河,沃壤宜栗,米汁淅之如脂”米脂因小米 而出名,不仅更多是因为这里朴实无华的人民。外婆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米脂人,一生节俭,说一不二,这是我对外婆的所有印象。外婆对家乡的一沟一壑充满了热爱,闲暇时,都会拔几把杂草,将院里院外和农田规整得错落有致,夕阳余晖时,总是安详地坐在门前拨动着簸箕里的豆子,挑挑拣拣,再倒入米缸中。外婆一生平凡无奇但又是伟大的,那一代人大都子女众多,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食物变得弥足珍贵,母
  亲是家里年龄最小的孩子,外婆外公便对母亲多了一丝溺爱。外婆讲到外公每次赶集都会买个干炉回来,二舅一半,母亲一半,母亲贪吃经常偷吃二舅那一半,等二舅放学回来便委屈地站院子里一个人哭,我问外婆一个干炉为什么还要争抢?外婆长叹一口气说道:“因为饿”。
  漫山遍野的果树都是外婆外公和孩子们一棵一棵栽种起来的。我原本以为母亲他们应该年幼时最不缺水果,外婆却告诉我,结出来的果子全部要背到二十多里地的乌镇上卖掉,来换平时需要的米面油和布,还要交学费,只有被别人挑剩下的果子才会分给孩子们吃。在我们九零后出生的时候,光景已经好转很多,外婆依旧那么勤俭,我小的时候,外婆手工做的小老虎鞋和衣服,母亲依然精心地保存着,儿时的回忆是我们如今内心最甜的东西。
  走在归家的路上,那些不住人的窑洞早已断壁丛生,故人稀疏,叶落庭中。如今的村庄那炊烟袅袅的场景早已成过往,骤雨初收,一丝微弱的阳光洒在泥泞的土路上,我也逐渐看清回家的小路。是时代太快,快到我好久没有静下心来再去看看这个村庄,那些发了芽的果树,似乎意味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如今只剩外公一个人,母亲回娘家的次数便多了起来,对于母亲来说,这是她唯一的念想。外公今年已经八十一岁高龄,我经常在想,这个村庄我们这代人又会回去几次,一代人的落幕和一代人的兴起,我们不该忘记这里发生的点滴,我想用文字去记录,记录这段淹没在历史长河的平凡故事,用满腔的深情去写这陕北的山水,这里的塬、陇、川、沟和这里朴实的人民。
  

(作者单位:榆林化工)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