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人性的自我觉醒
◎潘 涛
2024年07月03日
字数:1227
版次:04
  清晨四点,和着外面的雨声,我就着窗前昏暗的光线,捧着《复活》,随着聂赫留朵夫公爵进入十九世纪末期的沙俄时代,进入主人公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人性与人心的善与恶。
  浪荡公子聂赫留朵夫很痛苦。几乎没有什么事能扎根在他的心上,可这一次不同,在为玛丝洛娃的不平而奔走的整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意识到,“所有那些当官的,大都是善良的人,所以变得十分狠毒,就是因为他们做了官”。看到了荒芜的土地,他想,“一些人丧失了最根本的人类特性,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怜惜之心,实在可怕”。于是,他停止了与贵妇人的交流,拒绝了公爵小姐的求爱,一心一意要投身于“真正的”上流社会。至此,聂赫留朵夫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一个具有真正人性的生活。
  人性是什么?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论。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见解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其所作所为就反映出了他的本性。聂赫留朵夫从花天酒地和醉生梦死中醒来,看清了官僚的丑恶嘴脸,放弃土地、遣散仆人、离开阔绰的家,试图抛弃贵族生活。可是,他的人性只停留在了认知劳动人民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上等社会”,并倾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可更多的农民依然穷困潦倒,因为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是官僚制度的腐败。制度是人制订的,所以,这又是人的腐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官场中的人性自然就堕落了。
  怎样才能保持善良的本性呢?这是托翁留给世人的问题。沙皇治下的俄国,尽管农民勤勉耕作,还是食不果腹。聂赫留朵夫良心发现,就不顾一切要拯救他曾经的爱人。可是,更多贫穷的人又该怎样拯救呢?从人性向善的观点出发,只有人人都洁身自好,关心他人,努力工作,社会才能变好,人们也就都能过上好日子了。但旧世道要靠革命来夺取政权,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托翁也许没想到,正是他书中所描写的、也是他所钦佩的革命者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这是劳动人民的人性,是共产党人的人性。毫不利己和为人民服务是真正的人性。
  人的内心世界常常是一分为二的,按照托翁的说法,就是人性与兽性,谁占上风谁就会主宰人的思维和行动。托翁借《圣经》中的章句,借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对当时的宗教、法律和官僚制度做了深刻而激烈的批判,并直接诉诸于自己的行动——在他八十二岁高龄的时候离家出走,客死他乡。他和他书中主人公的做法在当时无疑是激进的、反叛的。但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推翻旧制度。至于惩治腐败,更是托翁所想象不到的了。那么,人性的本来面目应该是这样的: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做多大的官,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否则,人性永远是兽性的,人的内心世界永远是肮脏的。而兽性和肮脏,正是我们要摒弃的。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合上书籍,我想,聂赫留朵夫肯定没有现代人的思想,也不会想到去服务更多的人,但他却一直在追寻着真正的人性。我似乎看见,聂赫留朵夫走在泥泞的路上,不时抬头凝望远方,寻找着他的玛丝洛娃,寻找着他的归宿。

(作者单位:双鸭山发电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