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或一部电视剧,它是对生活的一种颂歌,是对梦想的一种追求。它告诉我们,即使在颠簸的生活中,也要有闪亮的信念和希望。人生是旷野,不是既定轨道,每个人都可以突破局限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是对所有追梦人的鼓励,也是对生活本真的探索和致敬。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力量。
——编者
张凤侠的原生态人生
◎ 夏晓红
一口气看完了8集连续剧《我的阿勒泰》,剧中人物,最喜欢张凤侠。她历经沧桑,但活得智慧、通透、松弛、肆意、洒脱,尤其是出语惊人,总能用一两句云淡风轻的话让人走出精神内耗。
文秀生活中有些“笨笨的”,工作上屡出状况被解雇,失业后想写作又不知道从哪儿开始,于是回到阿勒泰,跟妈妈一起经营小卖部。期间主动帮妈妈向牧民讨要赊欠的款项,最终要回来一头骆驼抵账,特有成就感,于是问妈妈:“妈妈,我虽然笨手笨脚,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
张凤侠回答:“啥叫有用?李文秀。我生你下来是为了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样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
张凤侠的回答带文秀走出了自我怀疑:人生有很多活法,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有用”与“无用”是外界评价,并没那么重要。相比“有用”,内心的自由快乐更可贵。
这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态度。张凤侠的话让文秀得以沉下心来,随遇而安,不慌不忙、沉浸地感受牧场生活。
在县城集市上,文秀偷偷跑去网吧写信,把患老年痴呆的奶奶弄丢了,多亏张凤侠扮作去沈阳的客车售票员,把奶奶骗了回来。
文秀向妈妈道歉:“对不起,我把奶奶弄丢了。”张凤侠回答:“我也经常把她弄丢,丢了再捡回来就是了。”
这是关于犯错和弥补的态度。在张凤侠看来,人哪能不犯错呢,不要不放过自己,也不需要无谓的内耗,想办法弥补就是了。
巴太为救文秀,不得已射杀了自己最深爱的马儿踏雪,但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儿,远走他乡。文秀为巴太躲避她而伤心,哭着问妈妈:“为什么巴太不回来了,为什么不见我?”
张凤侠说:“你知道那仁夏牧场这么好,为什么牧民还要不停地转场?因为要给牧场时间。让它休息,好让牧场里的水呀草呀,重新开始恢复丰茂。这样来年的时候,牧民才能带着牛羊,更好地回来。人也是一样,给他点时间。”她又安慰文秀,“踏雪的事情是意外,不是你的错”。
一番开解,让文秀得以走出自责,边做喜欢的事情提升自己,边静静地等待巴太走出心理伤痛。
这是关于伤痛和疗愈的态度。尊重每个人的情感和处理方式,不要急,不要生硬地干预,交给时间和空间去疗愈。
张凤侠的丈夫英年早逝,她始终无法释怀,心心念念想把丈夫葬在他们相识的夏牧场,直到丈夫的骨灰意外掉进河里,才万般不舍地放下。后来在湖边偶遇昏迷不醒的高晓亮,觉得是冥冥中丈夫的“安排”,于是有了一段“恋爱”,但高晓亮骗了张凤侠的钱财跑了。
村主任问张凤侠:“听说你的男人跑了?”
张凤侠大大咧咧地回答:“村主任,你咋说话的嘛!一个男人跑了就跑了嘛,有什么了不起的。”
好一个有血性、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人!难怪村主任的老伴说她:“全世界的女人,你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她了。”
这是关于爱和离别的态度。爱就爱了,全心投入;散就散了,干脆利落。跟随自己的感受,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去体验一切,允许生活充满遗憾,也允许自己搞砸一切从头再来,允许一切发生,不后悔。
谁能不喜欢张凤侠?床塌了,她说又不是天塌了,翻个身呼呼大睡,并庆幸自己提前盖上了塑料布。电视机坏了,婆婆又吵着要看,她用石头搭起个框子,告诉她是农业频道,因为石头框里只能看到两只鸡。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阿勒泰草原上,有原生态的牧场和风景,还有一个原生态、不被定义的张凤侠。肆意、张扬、鲜活、率性,热气腾腾地活出了很多人羡慕的模样。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技术咨询分公司)
因热爱而追逐
◎刘治军
初读《我的阿勒泰》就被那优美的文字和梦幻中的图景所吸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阿勒泰地区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在她的笔下,大自然的景色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令人陶醉。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草原的辽阔、雪山的壮丽、河流的蜿蜒,以及湖泊的宁静。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浓郁的民族风情。
书中,作者不仅展示了自己对阿勒泰的热爱和敬意,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传递了对大自然和人文的思考和感悟。作者笔下雄伟的天山山脉、广袤的草原、湍急的河流、无垠的星空、雪山、湖泊、马匹、牛羊等自然景观,与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生活紧密相连,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阿勒泰的魅力。
《我的阿勒泰》不仅仅是一部描绘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艺术和生命哲学的启示。作者通过讲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读者感受到生活在阿勒泰地区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她以富有哲理的文字,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真谛。
我被书中对阿勒泰人民的描写所打动。书中描述了阿勒泰人民的勤劳、善良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尽管生活在荒凉而艰苦的环境下,但他们依然能够保持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心态。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和珍视自然资源,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还通过回忆童年时光,展现了旧日时光的美好与纯真,让读者在怀旧中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成长。她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浓厚的情感,把人物形塑造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感受到了阿勒泰人民的坚韧、乐观、无私和大爱。
书中有很多充满生命力的句子,作者曾这样写道:“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暖又凉。在这里,就连眼泪,都是干净的。”多么富有诗意的句子,读这样的美文不禁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也对未来充满期许。“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读着这些文字,不禁让人心胸豁达,心情舒畅,这也许就是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吧。
读完,我被作者对阿勒泰的热爱和珍视所感动。书中所展现的阿勒泰的美丽景色、亲切友好的人民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我将努力寻找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份宁静、美好与纯真……
(作者单位:锦界电厂)
像李娟一样生活
◎何晓李
芦苇被风吹荡,站在芦花飘洒的秋天,阳光给出了不多不少的热情,而李娟却是其中最为斯文秀丽的主角。感叹李娟的人生特立独行,因为她就是那个在大地上在风雨中跋涉的人。而很多人认识阿勒泰,或许就是从读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开始的。
向往新疆的辽阔,但是还有很多的苦难等在前面,茫茫戈壁滩或许第一时间就给人绝望。不要紧,奇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比如胡杨在戈壁滩上总是那么挺拔坚毅,比如红柳总是那么热情似火,比如哈密瓜、葡萄、灰枣、苹果,一直在用超乎想象的甜将人生岁月那点苦痛治愈。那么多来自四川的乡亲跟着去乌鲁木齐的列车,开启自己的新疆之旅,捡棉花、修房子、种水果,做小本生意等等,崭新的营生总能给人以希望。与后来赶赴新疆的人相比,祖籍四川遂宁的李娟也有与生俱来的幸运,就是生于阿勒泰,长于阿勒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李娟成长的载体和摇篮,对于新疆以及阿勒泰的适应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最终还是融为了一体。
李娟,人如其名,简约干净。名字和资料上的照片对上号,让人心头微微一震,从李娟身上能够看见光亮。中华大地不知有多少个李娟,但那个写出《我的阿勒泰》系列散文的李娟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她敢于直面生活的艰难,同时在骨子里又不缺乏乐观与豁达。从众多的李娟中脱颖而出,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中找准了人生的定位和方向。渴望精神治愈的人群中,越来越多的眼睛看向了李娟和她的阿勒泰。
阿勒泰给李娟打上的深深的印记,仿佛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沿途的苦难与坎坷,没有对错。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一同养育了李娟,把她当成自己土生土长的孩子,给她欢喜和悲伤。
徜徉在边缘地带,庸碌平凡地生活,这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活下去,显然要克服更多难题,战胜自己内心的懦弱。金山银山的阿勒泰给人的挑战远比四川要大得多,沙漠中的绿植,活跃的精灵骆驼,带动人群一起扎下根来。要在一个地方有滋有味地活下去,首先就是要热爱那里,适应它的风土人情,安顿下来就不想再离开,长时间居住的地方自然会产生感情,克服了当地的严寒酷暑,战胜了风沙,绿树成荫的美也逐渐创造出来。随着时间流逝,一切又是那么和谐。
生活不断涌现闪光点,文字投向世俗的生活也产生了不小的浪花。文字从洪荒中冲出来,以文学的方式让一个人的生活广为人知。
像李娟一样生活!
抛开现代化的城市那些来自于房贷、车贷的重压,人的生活也从虚情假意中找到一条出路。聚焦并放大生活中的小美好,每一天都有机会把我们自己感动一把。于是,我们看见的诗和远方,道路通达,楼群渐起,风景如画。
从非虚构的文学世界里出来,映照我们自己的生活。游走在家和远方之间,发达的交通工具让这种距离缩短。关于生活幸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自己的温度感动生活,放大生活中的美好,把生活的苦难变得轻盈。感受爱是治愈所有悲伤的良药——有了足够多的爱,就有战胜一切困苦的底气。文学不过是用多种方式将爱呈现出来。
因为热爱,文学才那么高雅。
因为文学,生活才能大放光彩……
(作者单位:西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