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化工:探索创新升级“新蓝海”
2024年06月25日
字数:3253
版次:01
走进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内蒙古包头市,这里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易于开采,位于包头市西南方向的九原工业园区,坐落着一座神奇的“转化炉”,正不断演绎着“黑”变“白”的神话。
这就是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唯一核准的煤制烯烃示范工程,也是世界首套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示范工程,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煤制烯烃工业化中的领先地位。
多年来,包头化工作为我国煤制烯烃行业的一面旗帜,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不断探索创新,解决生产和设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成功实现国内首套聚乙烯挤压造粒机大轴径剖分干式机械密封产品国产化应用,气化炉连续运行时间突破290天,创国内同类型装置运行最长周期纪录。成功实现废水零排放环保目标,每年减排高浓盐水达200多万吨,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全面推进建设清洁的能源供应企业。
一次次攻坚,于逆境中找寻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走进包头化工厂区,“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八个大字巍然耸立、十分醒目。包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于2007年9月开工建设,由联合化工装置、联合石化装置、热电装置、公用工程、辅助设施、厂外工程六大系统组成,2010年8月打通全流程、投料试车一次成功,2011年1月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行,是以煤为原料,通过煤气化生产甲醇、甲醇转化制烯烃聚合工艺路线生产30万吨聚乙烯和30万吨聚丙烯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包头化工作为示范工程,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世界首套MTO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更在于解决了各种技术“瓶颈”,为我国煤制烯烃产业的形成积累了经验、打造了样板。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沿着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路线,包头化工一体学习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首责,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以完善创新机制为抓手,激发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活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持续做好装置运行优化工作,提高在运装置一体化协同水平,重点做好气化、净化、合成装置与消瓶颈项目的负荷匹配。
包头化工气化装置气化工艺采用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现有7台气化炉,采取5开2备的运行模式,单炉日投煤量1500吨。截至4月15日,公司5号气化炉连续运行时间达到290天,气化炉工艺烧嘴运行周期达到131天,均创国内同类型装置运行最长周期纪录。
然而,最初气化炉工艺烧嘴设备故障频发,是制约设备长周期运行的“瓶颈”问题。为延长气化炉运行周期,公司深入分析工艺烧嘴和炉砖的材质、磨损情况及工艺操作指标等数据,对气化炉实施创新改造,重新设计烧嘴头部配合尺寸,更换外氧头、煤浆头和中心氧头,更改锥底砖结构设计,工艺烧嘴的使用寿命由最初的36天左右,逐步提高至131天。
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下,包头化工不断加强在煤化工产业链延伸、精细化发展方面的研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开展合成气制低碳醇示范装置的工程设计、改造施工等工作,完成MTO含油水综合处理项目的实施和投用。开展设备技术攻关,解决设备“瓶颈”及隐患,继续开展换热器防腐攻关,持续加大进口设备国产化工作力度。
2023年3月15日,包头化工“聚乙烯装置挤压造粒机密封国产化”研究项目顺利通过行业专家组验收,标志着国内首套30万吨聚乙烯装置大轴径剖分干式机械密封产品国产化应用成功,不仅解决了磨轴问题,延长了密封件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提升了公司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也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每一次技术改造,就是一次技术创新;每一次“瓶颈”突破,就是一次行业示范。包头化工针对煤化工行业的专业特点,以技术革新为依托,坚持以科技促经营、保生产、创品牌,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一次次求变,让清洁低碳贯穿于生产全过程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化工项目现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规划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发展路径。
实现“双碳”目标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责任。作为现代煤化工企业,包头化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扛起这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锚定“双碳”目标,主动顺应能源变革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突出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探索煤炭清洁利用新途径。积极推动清洁工厂创建,深入分析系统性环保风险,建立健全和补充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制定、发布节能管理工作计划,全面分解节能指标,规划了13项节能节水项目,重点围绕生产装置安全稳定运行、节能降耗、提高系统长周期运行开展攻关和优化。
外排废水脱盐达标排放改造项目是包头化工在现有工厂环保装置的基础上优化升级的技改投资项目,于2021年10月29日建成投产。项目选择了工艺控制最为复杂,但处理效果最佳的纳滤分盐结晶工艺作为此项目的工艺路线,通过对外排废水进行工艺处理产出合格产品水,并生产出氯化钠、硫酸钠等副产品,其设计规模为年处理外排废水400万吨,年可回收产品水330万吨,年生产工业氯化钠1.34万吨、生产工业硫酸钠1.65万吨,水中无机盐最大程度回收并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工厂近零排放。
“2023年,我们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累计减排高浓盐水达256万吨,节约水费2162万元,外销工业盐获利117万元,圆满完成公司2023年废水零排环保任务,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包头化工公用工程中心职工靳俊林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这样说道。
放眼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包头化工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指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向着清洁低碳、高效转化持续发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与环保投入力度,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综合效益,继续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一次次攀登,在新产品研发进程中做好文章
深入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十年,是我国能源加速转型、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包头化工建设运营的煤制烯烃项目,是世界首套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示范工程,在国内外没有先例,无论在工艺设备还是生产操作上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标准。十年来,该公司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责任,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大胆实践,摸索建立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技术指标和运营模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为满足市场对高端聚烯烃产品的需求,包头化工牢牢抓住新牌号研发生产主线,以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为着力点,加快从单一的聚烯烃牌号向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变,增强新产品自主开发潜能,在差异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上做好文章,首次使用格雷斯C602绿色环保型催化剂,成功转产高透明无规共聚聚丙烯新牌号MT35和MT70产品。两项产品均具有优异的透明性,良好的流动性、抗冲击性、加工性,可广泛应用于微波用品、食品储存容器、透明垃圾箱等领域,是理想的食品级材料。
DNDA-8335是线性低密度高熔指注塑类聚乙烯树脂,市场需求量较大,广泛应用于生产盆具、果篮、食物包装盒等形状复杂的注塑产品。包头化工按照以销定产和按需转产的牌号切换思路,成功完成该产品转产工作,拓宽了聚乙烯产品种类,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通过转产,提升了新牌号研发生产能力,增强了聚乙烯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推进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筑牢根基。
“我们还锚定国外聚烯烃产品市场,顺利完成聚丙烯L5E89树脂和聚乙烯DFDA-7042树脂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大连商品交易所现场审核,成为期货交割品牌,受到国内外塑料期货市场的高度关注。”包头化工生产技术部工程师张俊介绍道。
仅2023年,包头化工就开发聚烯烃新牌号产品6个,新产品密度、熔指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优等品级别,并有8个聚烯烃品牌产品实现出口,产品远销至越南、智利、哥伦比亚、巴西、秘鲁、印度、肯尼亚、泰国等20个国家,取得历史性突破。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锚定“自主创新、引领未来”的包头化工,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与环保投入力度,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蓝海”。
这就是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唯一核准的煤制烯烃示范工程,也是世界首套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示范工程,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煤制烯烃工业化中的领先地位。
多年来,包头化工作为我国煤制烯烃行业的一面旗帜,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不断探索创新,解决生产和设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成功实现国内首套聚乙烯挤压造粒机大轴径剖分干式机械密封产品国产化应用,气化炉连续运行时间突破290天,创国内同类型装置运行最长周期纪录。成功实现废水零排放环保目标,每年减排高浓盐水达200多万吨,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全面推进建设清洁的能源供应企业。
一次次攻坚,于逆境中找寻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走进包头化工厂区,“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八个大字巍然耸立、十分醒目。包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于2007年9月开工建设,由联合化工装置、联合石化装置、热电装置、公用工程、辅助设施、厂外工程六大系统组成,2010年8月打通全流程、投料试车一次成功,2011年1月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行,是以煤为原料,通过煤气化生产甲醇、甲醇转化制烯烃聚合工艺路线生产30万吨聚乙烯和30万吨聚丙烯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包头化工作为示范工程,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世界首套MTO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更在于解决了各种技术“瓶颈”,为我国煤制烯烃产业的形成积累了经验、打造了样板。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沿着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路线,包头化工一体学习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首责,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以完善创新机制为抓手,激发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活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持续做好装置运行优化工作,提高在运装置一体化协同水平,重点做好气化、净化、合成装置与消瓶颈项目的负荷匹配。
包头化工气化装置气化工艺采用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现有7台气化炉,采取5开2备的运行模式,单炉日投煤量1500吨。截至4月15日,公司5号气化炉连续运行时间达到290天,气化炉工艺烧嘴运行周期达到131天,均创国内同类型装置运行最长周期纪录。
然而,最初气化炉工艺烧嘴设备故障频发,是制约设备长周期运行的“瓶颈”问题。为延长气化炉运行周期,公司深入分析工艺烧嘴和炉砖的材质、磨损情况及工艺操作指标等数据,对气化炉实施创新改造,重新设计烧嘴头部配合尺寸,更换外氧头、煤浆头和中心氧头,更改锥底砖结构设计,工艺烧嘴的使用寿命由最初的36天左右,逐步提高至131天。
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下,包头化工不断加强在煤化工产业链延伸、精细化发展方面的研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开展合成气制低碳醇示范装置的工程设计、改造施工等工作,完成MTO含油水综合处理项目的实施和投用。开展设备技术攻关,解决设备“瓶颈”及隐患,继续开展换热器防腐攻关,持续加大进口设备国产化工作力度。
2023年3月15日,包头化工“聚乙烯装置挤压造粒机密封国产化”研究项目顺利通过行业专家组验收,标志着国内首套30万吨聚乙烯装置大轴径剖分干式机械密封产品国产化应用成功,不仅解决了磨轴问题,延长了密封件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提升了公司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也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每一次技术改造,就是一次技术创新;每一次“瓶颈”突破,就是一次行业示范。包头化工针对煤化工行业的专业特点,以技术革新为依托,坚持以科技促经营、保生产、创品牌,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一次次求变,让清洁低碳贯穿于生产全过程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化工项目现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规划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发展路径。
实现“双碳”目标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责任。作为现代煤化工企业,包头化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扛起这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锚定“双碳”目标,主动顺应能源变革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突出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探索煤炭清洁利用新途径。积极推动清洁工厂创建,深入分析系统性环保风险,建立健全和补充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制定、发布节能管理工作计划,全面分解节能指标,规划了13项节能节水项目,重点围绕生产装置安全稳定运行、节能降耗、提高系统长周期运行开展攻关和优化。
外排废水脱盐达标排放改造项目是包头化工在现有工厂环保装置的基础上优化升级的技改投资项目,于2021年10月29日建成投产。项目选择了工艺控制最为复杂,但处理效果最佳的纳滤分盐结晶工艺作为此项目的工艺路线,通过对外排废水进行工艺处理产出合格产品水,并生产出氯化钠、硫酸钠等副产品,其设计规模为年处理外排废水400万吨,年可回收产品水330万吨,年生产工业氯化钠1.34万吨、生产工业硫酸钠1.65万吨,水中无机盐最大程度回收并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工厂近零排放。
“2023年,我们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累计减排高浓盐水达256万吨,节约水费2162万元,外销工业盐获利117万元,圆满完成公司2023年废水零排环保任务,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包头化工公用工程中心职工靳俊林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这样说道。
放眼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包头化工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指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向着清洁低碳、高效转化持续发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与环保投入力度,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综合效益,继续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一次次攀登,在新产品研发进程中做好文章
深入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十年,是我国能源加速转型、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包头化工建设运营的煤制烯烃项目,是世界首套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示范工程,在国内外没有先例,无论在工艺设备还是生产操作上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标准。十年来,该公司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责任,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大胆实践,摸索建立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技术指标和运营模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为满足市场对高端聚烯烃产品的需求,包头化工牢牢抓住新牌号研发生产主线,以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为着力点,加快从单一的聚烯烃牌号向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变,增强新产品自主开发潜能,在差异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上做好文章,首次使用格雷斯C602绿色环保型催化剂,成功转产高透明无规共聚聚丙烯新牌号MT35和MT70产品。两项产品均具有优异的透明性,良好的流动性、抗冲击性、加工性,可广泛应用于微波用品、食品储存容器、透明垃圾箱等领域,是理想的食品级材料。
DNDA-8335是线性低密度高熔指注塑类聚乙烯树脂,市场需求量较大,广泛应用于生产盆具、果篮、食物包装盒等形状复杂的注塑产品。包头化工按照以销定产和按需转产的牌号切换思路,成功完成该产品转产工作,拓宽了聚乙烯产品种类,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通过转产,提升了新牌号研发生产能力,增强了聚乙烯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推进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筑牢根基。
“我们还锚定国外聚烯烃产品市场,顺利完成聚丙烯L5E89树脂和聚乙烯DFDA-7042树脂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大连商品交易所现场审核,成为期货交割品牌,受到国内外塑料期货市场的高度关注。”包头化工生产技术部工程师张俊介绍道。
仅2023年,包头化工就开发聚烯烃新牌号产品6个,新产品密度、熔指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优等品级别,并有8个聚烯烃品牌产品实现出口,产品远销至越南、智利、哥伦比亚、巴西、秘鲁、印度、肯尼亚、泰国等20个国家,取得历史性突破。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锚定“自主创新、引领未来”的包头化工,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与环保投入力度,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