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下的车辙印
2024年06月19日
字数:987
版次:04
◎ 何晓李
遥远的山乡,一条大马路从家门前蜿蜒而过。更多的羊肠小道,延伸到刘家河两岸的村子里。回眸中,我在泥地上摸爬滚打。好多年了,浑然不知无形的车轮将我带向远方,风风雨雨掩藏了那些原本就看不见的车辙印。
车的最初记忆,或许是一部两轮架子车。健壮的牛马拉着柴草的架子车,从我幼稚的眼眸经过。庞然大物,让人惊叹不已。车轮要用气筒打气,两个车轮一左一右,支撑起破旧的木格架子。“老牛拉破车”或许说的就是这个。更早一点的还有独轮车,也叫鸡公车,人在后面推,轮子是木头做的,辅助粮食搬运。
什么时候我也能坐上一次车?亲身感受潮流……
想了很多年,第一次坐车的幸运来得突然。那一刻,我和一群大人小孩,在家乡的河沟里玩耍。往河沟里拉石头的拖拉机要返空到刘家河岸边某处装材料。热情的张师傅,向我们吆喝着,大人孩子七手八脚地爬上了一部手扶式拖拉机。“坐稳扶牢”,伴随着手摇把手带起了一阵青烟,我们正式启程了。从家乡水库下的干河沟,一路颠簸着跑出来。那一刻,我们惊呼不已,因为我们看见沿途的风景向身后快速退却,注视脚下的路,有点炫,有点晕。
寻常百姓家,想要有车代步,在改革开放之后,包产到户才逐步实现的。追求幸福生活的节奏被有形的车轮加快,自行车的铃铛,老远就能听见,由远而近。
亲民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很快家喻户晓。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河对岸有绿色或蓝色的卡车轰鸣着经过,“东风”“解放”成为那个时代的时尚代名词。偶尔,有汽车从河对岸驶向我居住的村子。“要想富,先修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很快明白了这个道理,将进村的小道修成了机耕道。
代表技术进步的汽车承载着幸福的希望,带领我们去远方。家乡的土路留下过较多的车辙印,它们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翻过山去就是白水那个区级镇,那里有更多的人和车,那里有更加宽广的道路。一部来自于文县的长途客车将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带到了昭化;在昭化,我第一次坐上了绿皮火车,南下成都……
2010年,小汽车对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来说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了。弟弟学会了开车,拿上了驾照,开一部红色长城小越野回家了。弟弟带我们从绵广高速路上快速经过,去重华镇亲戚家。曾经七弯八拐的探亲路,在有了汽车之后,只需一两个小时就顺利抵达。
与高速路的兴起相呼应,我们迈入动车和高铁时代。平常百姓的生活,被日新月异的车轮带来了更多新奇的体验,沿途的风景,芳华遍布,美不胜收……
(作者单位:西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