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信仰·传承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2024年06月05日
字数:1529
版次:04
  

◎石 晨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在那遥远天边的阵阵驯鹿铃声里,一位年逾90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女酋长,站立在希楞柱前,看着远方悠远的金河、白云、草地,悠悠地说出这句话。至此,鄂温克族的百年兴衰在我们眼前铺陈开来,《额尔古纳河右岸》就像一本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一代代生死轮回,神秘悠远,荡气回肠。
  故事发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条河在呼伦贝尔和俄罗斯的交界处,自西南流向东北。在这里生活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游牧民族鄂温克族,他们一代代以驯养驯鹿、打猎迁徙为生,每到一个居住点便支起他们的希楞柱,萨满在希楞柱里跳神的时候,清幽的星光会从小小顶洞里射进来;每个部落在树林里会支起一个个“靠老宝”,存放备用食物和衣物,方便各部落人应急和避险;他们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用着桦树皮做成的器皿。他们常燃起篝火,喝酒吃肉,伴着音乐手拉手舞蹈,直到篝火熄灭,星光璀璨。他们将夭折的孩子装在白布带里丢在向阳的山坡上,因为那里小草最早发芽,野花最早绽放;他们在四棵大树间搭起木架,为故去的成人举行风葬。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贯穿至灵魂深处,在大山里不敢大叫,生怕惊动山神,驯鹿是他们的朋友,更是信仰。
  这本书就像一部快进的电影,一个又一个命不断离世、又有生命不断新生,这种生命快速迭代让人措手不及。生命太重了,读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承受不起这个民族的百年之重。可也正是这种生死对泪腺的频繁冲刷,我似乎也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我开始意识到:死亡也许就是生命的外在部分,生命的内核——信仰和哲学却代代相传。质朴而善良,坚信万物有灵且美,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时,总是分外冷静、无私、谦逊。当萨满知道要用自己孩子的生命救别人的命,她哭着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就这样,她救活了三个生命,却同时失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书里有很多这样不可思议的巧合,但是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那么离奇神秘的故事,在迟子建的笔下,却那样真实自然。我想,也许就是单纯的信仰,让他们能够有这样清幽而又浓烈的生活,而生活冥冥中又在配合和保护他们的信仰,让他们能够在遥远的天边,用最真挚的情感、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践行着他们的价值观,和天风做伴,和雨水同眠。这似乎是一场天地之间的和谐,一场人与神之间的默契。
  再后来,我觉得,之所以我深信不疑,可能是因为我愿意相信。我希望也需要有这样一方净土,每每翻开都能感动得热泪盈眶。每每想起其中的一个片段、一个画面,总给心灵愉悦和满足。因为相信,所以备受鼓舞。
  很多人被这本书治愈,还因为它语言格外地平实而隽永。说到时光,她说“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说到执念,她说:“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是一样的。”说到生命,她说:“我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90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说到爱情,她说:“你爱什么,最后就丢什么,你不爱的,反而能长远地跟着你。”说到悲伤,她说“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读着读着,我内心越来越平静。看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深邃的老奶奶在阳光下促膝聊天,她总是和煦地笑着,用最浅的字讲最深的话,90年的岁月在她沟壑般的皱纹里,流淌着智慧的光,她看开了,看淡了,而有些却依然看重着。
  主人公一辈子生活在清风绿水间,守着母亲在她结婚时候留给她的那团火,直到2022年去世,享年101岁。至此,这一曾经的游牧民族再无人留在山上了,他们的历史戛然而止,感谢迟子建,让他们的故事也刻进了我们的心里。合上书,我带着满满的感动,重拾质朴的初心,耳边回响着清幽的驯鹿铃声,走上自己的路。
  信仰的传承,永远在路上!(作者单位:宁夏煤业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