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溪行
2024年01月18日
字数:938
版次:04
田黄溪蜿蜒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村,因出产田黄石而得名。如今该流域已列为自然保护区,并入选河湖文化遗产目录,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时值深秋,与友携行,探觅田黄溪,或许是次心旷神怡的文化之旅。
从溪尾白沙滩出发,溯流而上。一路浄濑淙淙,篁木掩映,仿若宋代李廌笔下“秋溪已澄彻,山色贮溪中”的诗境。途中,偶尔窜出三两只松鼠,抑或传来几声鸟鸣,都足以让人乍惊乍喜。
约莫二十分钟的踟蹰,便可邂逅芙蓉潭,大概潭形似一瓣荷花,潭水如一眸碧翠,当地人称此水为“天使之泪”;潭边有块心形磐石,平滑如砥,名曰“天使之心”。一“泪”一“心”,轻偎低傍,委实意趣盎然矣。
穿过狭仄涧谷,山势豁然夷坦,溪流也平缓了些许。国人历来喜欢临水而居,看!溪岸屋舍高低错落、隐现随意,俨若一幅山居画卷。其中有座黄瓦白墙、雕梁画栋的庭院格外显目,它就是中国寿山石馆。该馆是国内迄今唯一寿山石专业博物馆,内设寿山石成因、雕技、鉴赏等展厅,游人可以近距离观摩田黄、坑头、杜陵、旗降、芙蓉等上百类寿山石品种,亲身领略到“寿山三坑”(田坑、水坑、山坑)矿脉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出石馆,继续溪行。岸回路转,忽见一座六角石亭翼于岔口。亭匾行书“石王亭”,亭联篆书“运交九流不惟天子独享,缘缔四海难得黎民同珍”。亭中小憩,谈笑风生,与老农聊天得知,这岔口就是“寿山三坑”分界处,亭子本名“求石亭”,历经风雨,屡毁屡建,现今亭子是五六年前建的。睹物思情,我想石亭不仅见证了采石历史和村貌变化,而且蕴含了世代石农拜亭延寿的美好心愿。
“溪亭相送远,山郭独归迟”(唐·许浑)。离开石亭,又行千步,一处名为“寿山石古矿洞”遗址,骤然映入眼帘。据《三山志》《观石录》等志书记载,结合目前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学者普遍认为,南宋时就有石农在此采矿。历经几百年人工凿挖,洞内互通交错,加上灯光布置,明暗斑斓,恍似地下迷宫。矿洞管理员介绍,遗址现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循序渐进开发成景区,助力山村经济振兴发展。
在溪头,仅存两亩的田黄石产地虽已封矿禁采,但给游客留下“一克田黄一两黄金”的无限遐想。
伫立山岗,溪山一片尽收眼底。潺潺田黄溪犹如一条飘动的绶带,维系着寿山村的风俗人情;而溪中倒影就是镶嵌于绶带上的田黄宝石,闪烁着村民们的珍贵印记。
时值深秋,与友携行,探觅田黄溪,或许是次心旷神怡的文化之旅。
从溪尾白沙滩出发,溯流而上。一路浄濑淙淙,篁木掩映,仿若宋代李廌笔下“秋溪已澄彻,山色贮溪中”的诗境。途中,偶尔窜出三两只松鼠,抑或传来几声鸟鸣,都足以让人乍惊乍喜。
约莫二十分钟的踟蹰,便可邂逅芙蓉潭,大概潭形似一瓣荷花,潭水如一眸碧翠,当地人称此水为“天使之泪”;潭边有块心形磐石,平滑如砥,名曰“天使之心”。一“泪”一“心”,轻偎低傍,委实意趣盎然矣。
穿过狭仄涧谷,山势豁然夷坦,溪流也平缓了些许。国人历来喜欢临水而居,看!溪岸屋舍高低错落、隐现随意,俨若一幅山居画卷。其中有座黄瓦白墙、雕梁画栋的庭院格外显目,它就是中国寿山石馆。该馆是国内迄今唯一寿山石专业博物馆,内设寿山石成因、雕技、鉴赏等展厅,游人可以近距离观摩田黄、坑头、杜陵、旗降、芙蓉等上百类寿山石品种,亲身领略到“寿山三坑”(田坑、水坑、山坑)矿脉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出石馆,继续溪行。岸回路转,忽见一座六角石亭翼于岔口。亭匾行书“石王亭”,亭联篆书“运交九流不惟天子独享,缘缔四海难得黎民同珍”。亭中小憩,谈笑风生,与老农聊天得知,这岔口就是“寿山三坑”分界处,亭子本名“求石亭”,历经风雨,屡毁屡建,现今亭子是五六年前建的。睹物思情,我想石亭不仅见证了采石历史和村貌变化,而且蕴含了世代石农拜亭延寿的美好心愿。
“溪亭相送远,山郭独归迟”(唐·许浑)。离开石亭,又行千步,一处名为“寿山石古矿洞”遗址,骤然映入眼帘。据《三山志》《观石录》等志书记载,结合目前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学者普遍认为,南宋时就有石农在此采矿。历经几百年人工凿挖,洞内互通交错,加上灯光布置,明暗斑斓,恍似地下迷宫。矿洞管理员介绍,遗址现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循序渐进开发成景区,助力山村经济振兴发展。
在溪头,仅存两亩的田黄石产地虽已封矿禁采,但给游客留下“一克田黄一两黄金”的无限遐想。
伫立山岗,溪山一片尽收眼底。潺潺田黄溪犹如一条飘动的绶带,维系着寿山村的风俗人情;而溪中倒影就是镶嵌于绶带上的田黄宝石,闪烁着村民们的珍贵印记。